探索广货直销旅游新模式。引导地方特色产业与旅游购物对接,结合各地制造业特点,支持广东特色工业产品、农林牧副渔业产品、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化。
创新融合“三旧”改造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挖掘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墙、古旧小巷、古遗迹、名人故居、文化街区、古旧建筑等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旅游业,打造成集饮食、购物、文化、休闲与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商业中心、文化展示中心。通过“三旧”改造进行旅游功能置换,增加公共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乡品位。
(三)推行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倡导低碳绿色旅游。鼓励和引导游客采取低碳环保旅游方式,鼓励更多采取自行车、电动车、公共交通出行,减少酒店、餐饮一次性用品消耗,提倡旅行用品循环利用,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无污染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倡导“慢旅游、慢生活”休闲理念,打造若干个“中国慢城”、“国际慢城”。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的合作,创建“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鼓励旅游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推动绿色饭店建设,鼓励酒店、餐饮和娱乐场所采取节能灯使用、中央空调改造、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等节能减排措施,应用节能环保设备,鼓励餐饮企业、酒店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支持景区景点利用新能源环保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2015年,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立绿色旅游产业体系。
(四)创新旅游服务方式。
推行出入境旅游“一站式”服务。探索公安、海关等部门与经认定的实力强、信誉高的龙头旅游企业联合推行出入境旅游签证“一站式”服务,配套完善银行换汇、机票和车船票代售、酒店预订、邮政等相关商旅一体化服务。
创新服务配套体系。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品牌连锁服务,为游客提供“菜单式”游程设计、商旅管理、VIP管家等全套服务。扩大旅游包机服务,尝试组建专业性旅游包机公司。争取开通出入我省的旅游专列。鼓励建设旅游商品街、特色购物街、专业化市场。完善大型旅游购物场所货币兑换、电子支付功能,优化旅游购物环境。
(五)创新粤港澳旅游合作模式。
完善粤港澳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全面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旅游业对港澳开放在我省先行先试,推进粤港澳旅游示范合作区建设,加快完成粤港澳旅游合作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三地旅游发展合作。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成为粤港澳旅游服务业合作的重要载体。加强粤港澳三地旅游企业、协会的交流合作。
共建无障碍旅游区。促进客源来往便利化,进一步完善144小时便利签证制度,放宽预报出境口岸的规定,适时调整成团人数规定要求,简化到港澳的外国游客出入广东手续。逐步增加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为我省居民到港澳旅游及港澳居民到我省旅游相互提供通关、交通、支付等便利措施,逐步扩大“一签多行”政策实施范围。探索三地旅游从业人员资格、游艇驾驶证件及牌照互认。促进旅游人才、技术、管理、资金、客源、信息等旅游要素自由流动。
拓宽旅游合作领域。加强粤港澳三地联合推广,开发“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韶关丹霞山”世界遗产旅游专线,丰富优化粤港澳“一国两制三地”都市休闲游线路。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联合制定游艇旅游管理标准。探索旅游企业便利经营制度,鼓励和支持港澳有实力的企业到我省设立独资或合作旅行社,探索广东港资、澳资旅行社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在会展、旅游咨询、旅游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鼓励港澳居民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推动粤港澳三地旅游数据中心、旅游资讯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信息化服务合作,建设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加强三地旅游诚信体系共建。
(六)创新区域旅游联盟。
探索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新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明确合作领域和重点,在规划统筹、环境共建、设施对接、产业联动、产品互补、品牌共建、市场共管、联动招商等方面加强合作,以从化-新丰-连平南粤百里生态旅游产业带、德庆-郁南-封开西江风光旅游带、三连一阳(连南、连山、连州、阳山县)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带率先试点,大力推动区域旅游联盟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七、打造十大重点工程,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一)旅游品牌提升工程。
以“活力广东”为核心品牌,深度推进“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建设,最终形成由区域品牌、景区品牌、旅行社品牌、酒店品牌、节庆品牌、购物品牌、餐饮品牌、演艺品牌、服务品牌等组成的“活力广东”旅游品牌体系。到2020年,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达到15家,打造广东中旅、广之旅等10家全国知名旅行社品牌,打造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等10家本土型知名酒店品牌,打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府庙会、南海神庙波罗诞、阳江开渔节、瑶族盘王节、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等30个国内外知名旅游节事品牌,打造广州酒家等30家全国知名旅游餐饮品牌,打造长隆国际大马戏等5个国内外知名的演艺品牌。各市打造3至5个地方特色的“旅游手信”品牌。打造30个地方特色浓郁、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显著的旅游强县品牌。
(二)“引客入粤”市场营销工程。
加大国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深度开发湖南、广西、江西、福建、海南、湖北等核心客源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以及西南和中原地区等中远程客源市场,培育东北和西北等机会客源市场。利用省际高铁网络,开发出入我省的高铁沿线城市客源市场。利用我省“暖冬”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北方游客避寒旅游市场。利用广东沿海特色,面向中西部地区推广滨海旅游产品。到2020年,国内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8%以上、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14%左右。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等核心客源市场,积极开发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印度以及中东地区等拓展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华人华侨旅游市场。到2020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0%.将旅游宣传推广提升到区域形象宣传的高度,加强全省整体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与营销策划。建立健全省市联动、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旅游联合促销机制,创新实施整合营销、细分市场营销、新媒体营销。到2020年,发展形成世界遗产游、粤港澳都市游、潮汕文化与滨海美食游、客家文化与山水度假游、南中国黄金海岸游、广府文化与近现代革命风云游、禅宗祈福游、山水生态千里自驾游、南粤精品文化游等国内外知名的九大精品旅游线路。
(三)旅游文化振兴工程。
围绕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深度挖掘岭南文化内涵,以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方言、饮食、民俗、音乐、画派、节事、演艺等为载体,把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充分展现岭南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提升广州、潮州、佛山、肇庆、梅州、中山、雷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和城市品位,开发广州北京路等50个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深度开发韶关南华寺、云浮国恩寺、潮州开元寺、广州光孝寺、德庆龙母祖庙、揭西三山国王祖庙等宗教文化资源,打造10大宗教文化旅游胜地。深度挖掘赵佗、冼夫人、六祖惠能、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李小龙等名人旅游资源,打造100个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加大粤剧、潮剧、梅州客家山歌、广东醒狮、揭阳英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