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集聚商务服务企业。优先发展以法律、会计、咨询、评估、会展交易等为主的商务服务业,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商务服务机构,引导各类商务服务机构集群式发展。
推动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发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基地核心区和北京市电子商务聚集区的龙头引领作用,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总部集聚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交易、支付、清算、信用、物流、认证等服务功能协同发展。
(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1.环保新能源。
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节能环保产业为引领,太阳能光伏、绿色电池和LED照明等新能源产业为支撑,以综合应用示范工程为带动,将通州园区建设成为北京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创新高地。
发展策略: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积极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将重点聚焦光伏产业链前端高附加值环节;逐步发展绿色电池和LED产业。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全国范围内承担重大工程和国家重大课题专项,积极承接中关村节能环保领域高科技产业化项目。
以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房屋建筑等领域的综合应用示范,政府优先采购园区企业生产的节能环保产品。
2.生物医药。
发展思路: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借助相关政策和科技专项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医药龙头企业,积极争取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现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和委托生产等新兴业态,建设京东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发展策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世界知名制药企业和中国医药百强企业为重点,同时积极承接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高端产品和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建立健全医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吸引生物医药相关工程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资源入驻开发区。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搭建提供药品检验、临床实验、中试基地等技术服务的公共条件平台。
发展医药物流配套产业。引进或集中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营销专业企业,组建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中心,引进主要从事生物医药运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搭建统一的对外采购、销售平台。
3.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思路:加快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整合,依托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企业,构建产业网络,形成集聚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推动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示范工程,大力推动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相结合的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重点打造物联网产业体系。推动传感器、智能芯片、GPS、视频监控的设备制造。围绕“智能城市”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加快发展技术集成、网络服务和终端应用等业务,打造软硬结合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仿真技术产业。重点关注工业生产流程的控制仿真、虚拟仿真、仿真测试等仿真技术应用项目,积极引进交通、水利、环境、医疗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仿真技术项目,建设仿真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化基地。
四、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特色园区
抓住建设通州新城的发展机遇,结合“一核、五区、三带、四组团”的新城空间总体布局,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专业集聚、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整合园区资源,实行组团发展,依据各园定位统筹项目和资源配置,促进十园之间形成功能明晰、专业集聚、协调有序、协同发展的局面,全力打造承载通州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
(一)构筑“两带、十园”格局。
以通州十大园区为支撑,以高端制造、文化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各园区资源整合,深化产业协作,构建整体竞争力,全力打造北运河水岸产业和京津高端产业带,形成“两带、十园”的发展格局。
1.着力建设北运河水岸产业带。
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协作互补”的原则,以通州经济开发区西区、东区、南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商务园为载体,广泛聚集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以龙头项目和科技产业化项目为引领,建设支撑现代化国际新城经济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产业区域。在新城范围内,加快形成与世界城市功能相适应、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着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将通州开发区南区、西区建成精品型园区,以提升园区经济体量为目标,进一步壮大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突出、多点爆发的产业格局。
2.重点打造京津高端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