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抓好国家级重点职高建设,积极推进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建设,建设国际化的职教中心,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骨干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拓展职业学校社会培训功能,提升区域劳动力素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育人模式创新。深化职业教育体制创新,探索职普职成融通的多种方式,建立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学院的直通基地校。完善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的中、高职贯通办学模式。
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积极发展以社区学院为支撑的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网点建设,完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继续教育。加大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向市民开放,鼓励行业、企事业培训中心和民办教育机构为社区、市民提供教育教学服务。
四、提升国际教育品牌优势
构建完备的国际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模式和课程教材力度,在具备条件的公办园开设学前国际教育班。在小学教育阶段加强外籍学生的汉语教学,形成我区对外汉语教学品牌优势。在初中教育阶段建立并完善两种学制间的转换标准,推进我区教育体制与国际教育有效衔接。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开展国际教育特色试点工作,在硬件投入、师资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创建朝阳区国际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和品牌学校。
建立长效的对外合作办学和交流机制。积极开展与国外友好城市间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励建立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途径,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推动一批重点学校与境外友好校建立实质性的长期合作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名校来朝阳投资办学。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外交流平台,建设一批教育外事窗口学校。
完善国际教育管理体系。健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政府推动组织体系,增强朝阳国际教育协会、朝阳国际教育人才中心、朝阳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功能,研究建立国际教育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具有朝阳特色的国际教育管理模式。
五、建设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
深入开展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继续深入推进“双名工程”,加强对名优校长、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管理,促进高层次人才结构优化,扩大骨干队伍规模,建设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梯队。继续完善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和骨干教师兼职支教的工作制度,切实发挥骨干人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完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加强教师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培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业务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章 全面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一、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缩小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实施健康促进战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健康干预对策,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强重点疾病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生物免疫、社会心理、行为干预“三个预防屏障”。切实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大精神疾病防治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检测检验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疾病和健康监测中心、防病人才培训教育中心的软硬件水平,提升公共卫生配套检验检测、疾病监测预警分析、健康教育以及人才培育能力。健全慢性病管理组织体系、监测体系和监测评价系统,积极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探索建立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早诊及早治的一体化防治模式。
构建公共卫生安全城区管理体系。瞄准国际化标准,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安全城区指标体系、运行模式、评价机制。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城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大对卫生监测信息、卫生专业信息与街乡管理信息的整合力度,形成覆盖全区人群的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在社区实现公共卫生危害因素“早发现、早预防”,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保障居民健康。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辖区各类卫生应急资源,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卫生应急装备水平。加快卫生应急网络建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
二、提供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优化基本医疗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支撑、以特色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多点补充的空间布局。围绕望京、常营、垡头等大型居住组团,引进国家和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布局,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化,方便居民就近享受同等的优质医疗服务。采取引进资源、医疗托管、土地置换、功能重组和异地新建等方式,加强中医、老年病、康复、护理、儿科、精神等专科医院建设。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大型医院为技术支持、专科医院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完善卫生配套管理和交接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医疗。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强化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居民增加医疗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打造区域卫生协同体。加快全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朝阳区卫生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整合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区卫生等业务,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一体化,形成相互融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区域卫生协同体。
构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老年病院、护理保健院及专科特色医院等医疗服务领域。探索“请名医、引名院”方式,引进医疗实体和高水平管理团队,推进国际化特色医院建设,在奥运、电子城、温榆河等功能区引导建立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高端医疗机构。针对外籍人士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推广和宣传中医药保健和适宜技术,试点设置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国际化医疗机构。
三、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建立以社区(村)为基础、“片区化”为格局的网格化卫生监督网络,促进工作重心下移,实现卫生监督无盲点。加强卫生监督设施建设和人员、装备配置。完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健全卫生监督分级管理制度,拓宽监督执法领域,强化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健康权益的违法行为。
加强卫生监督保障水平。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卫生规范、生活饮用水达标供水等测评审核指标。经营单位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培训率达到100%。探索建立无证照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发挥食品行业协会作用,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深入推进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升降级制度。提高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能力。
四、提升体育发展水平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大型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建设一批体育精品项目和全民健身精品工程。大力开展社区和农村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完善群众体育设施,加快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推进健身设施建设向农村地区倾斜。
保持竞技体育领先地位。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打造朝阳特色竞技体育品牌。探索专业运动队管理新模式,大力提高教学、训练质量,加大竞技人才输出。坚持体教结合,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梯队建设精细化。推进朝阳区体育运动学校建设。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开发特色体育产业项目。科学指导场馆运营,推进场馆数字化发展,提高场馆运营效益。推进朝阳区体育产业信息资讯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探索新的赛事组织模式,每年举办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活动,重点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
第三章 千方百计扩大劳动力就业
一、扩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实施新增就业岗位计划,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就业促进机制,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完善产业政策和财税补贴、税费减免、优惠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二、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服务模式
创新服务手段,集成创业项目推介、房屋租赁、工商税务登记、社会保险缴纳等多部门创业服务资源,探索创业服务新模式。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建设形式多样的创业孵化基地,使创业培训真正成为成功创业的助推器。增强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构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就业服务体系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公益性“托底”安置就业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享受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形成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格局。推动城市、农村两个服务平台均等化建设,提高农民就业组织化程度,将促进就业的政策向农村倾斜。
积极搭建优质服务平台。加速就业服务资源向社区(村)转移,推进就业服务由户籍管理模式向居住地管理模式转变。按照地区常住人口和服务职责配置社区(村)人员力量,落实保障资金,形成功能完备、分布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新体系。
加强就业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供面向劳动者需要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一站式培训服务,加强面向农民、青年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探索协作培养、分段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每年培养百名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巩固大中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组织开展非公企业、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落实专项行动,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强劳务派遣和经济性裁员管理,规范各类企业的用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