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配套性产业发展水平。积极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控制好房地产开发规模和速度,优化增量房供应结构。促进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整合文化娱乐、康体健身、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服务资源,形成多层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完善生活服务、安全保障、医疗保健、娱乐健身等服务功能。巩固传统商贸服务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业态,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特色餐饮、商业品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加快发展集旅游、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扩大消费拉动作用。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百姓新需求变化为出发点,下大力气培育和扩大区域消费市场,积极发展多层次商品和服务消费,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大力发展电子交易,提高居民消费便利程度,通过持续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发展。
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加强调控和引导,加大对功能性产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发展商业地产项目,建立商业地产与产业引进的协调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打造一批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管理成熟的商务楼宇精品。搭建楼宇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楼宇经济服务体系。
健全产业促进机制。完善产业促进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大产业专项办公室统筹协调力度,强化产业促进政策支撑,加强投资促进工作,促进产业项目聚集。
第二章 提升六大功能区功能
一、CBD功能区
大力促进企业总部、国际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国际传媒机构和要素市场等商务服务功能聚集,推进CBD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聚集的国际商务中心。加快完成CBD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CBD东扩区建设,完善中心区商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CBD的综合品质。进一步强化CBD国际商务中心、国际资本往来中心、国际信息交流中心、国际人才集散中心、国际时尚引领中心、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功能,把CBD打造成为全球性商务活动要地。
二、电子城功能区
全面完成西区建设,加快推进北扩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东区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加快形成新一代移动通讯产业先发优势。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商务等产业发展。积极构建以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为双驱动,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为双支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重要补充,各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向周边地区延伸,推进园区功能向周边地区辐射,促进国际产业要素、国际品牌要素聚集,提升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科技之城、创新商务之城、创新文化之城。
三、奥运功能区
进一步推进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配合推进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环境,加快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体育赛事、文化展演、会议展览活动,构筑文化、体育、会展、旅游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奥林匹克公园文化综合区建设,完成国家网球中心新馆建设,加快完成森林公园北部场馆群改造。着力把奥运功能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国际文化体育商务中心和大型国际旅游会展中心。
四、温榆河功能区
加快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大力推进金盏金融服务园区、东部华侨城、孙河组团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快推进道路、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水为体、以绿为魂,充分发挥区域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休闲产业发展。打造集绿色环保、生态宜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示范区。
五、定福庄功能区
强化与CBD产业联动,加快推进CBD-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建设,培育影视制作、内容创意、传媒商务等重点产业。提升区域医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打造相对聚集的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以传媒文化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产业和商务服务产业为辅助配套的产业集聚区。
六、垡头功能区
着力引进和提升总部办公、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休闲四大功能。加快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植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垡头老工业区搬迁腾退后的工业遗迹,挖掘萧太后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北京欢乐谷和郊野公园的特色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休闲、文化演艺等业态发展。加快打造环渤海总部商务区,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重要战略节点。
第三章 构筑五轴三带发展格局
一、大力发展五条产业轴
奥运文化体育发展轴。利用北中轴路国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促进其与奥运文化融合,强化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展示功能。加强中华民族园、庆典广场、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的景观维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科普、青少年教育等基地建设。
国门科技时尚轴。利用机场高速路沿线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加快聚集和临空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势,促进科技创新、时尚创意与临空经济功能融合,打造东北部地区与中心城区连接的关键通道。三环路到五环路之间重点促进商务、科技、文化融合发展。五环路外重点建设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重点抓好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孙河商贸中心、机场商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金融传媒商务轴。利用长安街东延线及京通快速路周边金融、传媒、商务资源高度聚集优势,促进金融、传媒、信息服务融合发展,提升国际金融、国际传媒及高端商务服务功能。大力加强四环路以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提升通惠河两岸环境水平,重点发展商业、休闲产业,带动CBD高端商务氛围和产业向东延展和辐射。
环渤海经济通道轴。利用原京沈高速与环渤海城市快捷连通的优势,抓住沿线周边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契机,加强与环渤海城市的联系,广泛开展合作,吸引环渤海龙头企业入驻。高水平规划沿线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形成推动东南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
京津冀一体协作轴。利用原京津塘高速与京津冀城市联系主通道的优势,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契机,利用沿线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形成的空间承载条件,增强对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鼓励京津冀优质企业参与沿线区域规划建设,形成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协作通道。
二、积极提升三条功能带
三环核心国际商务带。着力强化国际商务功能,沿东三环北路和北三环东路重点发展会展、科技商务、旅游商务、体育商务等。沿东三环中路重点发展传媒商务,促进信息传媒产业沿京通快速路、朝阳路、朝阳北路及广渠路向东延展。沿东三环南路重点发展商务办公,注重商务氛围向南部地区的延展。加强整体产业带国际化城市风貌建设和具有国际水准的设施环境建设。
四环都市文化商业带。重点强化时尚消费功能,沿四环路形成以休闲消费为特色的都市商业消费带。沿东北四环路发展高端特色消费产业,提高蓝色港湾、华贸商圈等重点商贸区辐射带动水平,完善朝阳公园、北京欢乐谷等文化休闲项目产业链条。沿东南四环路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十里河家居商圈消费功能,发展国际高端信息物流产业。
五环城市综合功能带。积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生态居住功能与特色文化功能交叉融合的城市功能带。重点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优质的生活和休闲空间。加强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都市旅游综合接待和集散设施。
第四章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一、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强化开放型创新示范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国际化优势,依托电子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聚集的基础,进一步吸引国外大型企业、国际知名实验室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各级各类研发总部,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开放型创新核心区。
提升科技商务服务功能。搭建先进技术的国际化商务服务平台,提升区域技术服务的国际贸易功能。加快引进技术贸易服务公司,促进科技标准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经纪、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促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易要素市场发展,发展国际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推进金融与科技结合,完善信贷、保险、担保、创投等体系,为科技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发展提供多元投融资服务支撑。
打造优良的创新环境。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和技术领域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国家和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创制重大产业技术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化企业及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创新科技工作机制,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和服务的新模式。大力加强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促进创新资源充分聚集。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落户。引进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企业,加快品牌企业聚集。大力吸引国际知名智库组织服务朝阳发展。支持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大力支持企业和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
推动创新成果快捷转化。健全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管理,完善技术交易服务,构建创新成果信息汇集机制,完善创新成果筛选和评估机制,建立多渠道的项目支持和转化平台。加大对中央转制院所的服务力度,积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培育壮大各类专业技术协会。
二、深化人才强区战略
吸引国际人才聚集。完善国际高端人才吸引政策,重点吸引一批代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高科技创业团队服务区域发展。搭建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的平台,推动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加强高端领军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国际人才中介机构,鼓励建立国际人才猎头机构、国际人才研究中心、国际人才网络等平台,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每年举办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洽谈会,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实施“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在全区选拔一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研修平台,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岗位使用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学习。建立全员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公务员等各个领域人才培训,培养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
创造人才充分发展的环境。建立突出贡献创新人员奖励机制,加快望京科技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建立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引进综合评价体系。整合区域内人才服务机构和各类服务平台,搭建统一的人才信息资源平台。建立有利于人才自主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养体系,建立青年英才培养使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