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华泾地区: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建设与徐汇地位相适应的生活、生产、生态相宜的新型社区。围绕社区低碳建设标准、低碳交通、资源循环利用和碳汇进行布局,打造具有家庭用能、社区管理、交通信息及远程医疗等智慧化管理功能的社区,建立智慧社区技术体系。推动北杨现代物流园、华泾工业园、关港绿色科技园区等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与徐汇滨江地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联动互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华泾商业商务中心,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整合政府管理资源,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打破传统的部门割裂、资源分割的管理模式,形成统一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推进协调模式。区政府统筹,各部门共同制定相关支持性配套政策,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区规划、发改、商务、工商、卫生、环保、质监等部门进一步规范程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保障行政管理资源的互相融合,确保各行政部门按照产业政策共同推进,形成合力。
(二)管理模式创新
以规划为基础,制订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指导目录。提出产业发展中鼓励和限制的行业、业态和布局,以及有关具体的范围、规模、功能、设施等方面要求。政府各部门根据指导目录,就与本部门相关事项制定实施细则,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加以引导调控。
建立产业发展布局建设的听证制度。凡在本区投资新建、改扩建生产经营场所,不论其经济性质、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在立项之前均须由主管部门组织听证会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政府规划、交通、卫生、环保部门和行业组织、代表、社区组织及专家等方面的意见,有关职能部门要将听证意见作为审批依据。
(三)规划控制引导
坚持规划为先,进一步制定与徐汇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有关的三级规划,并将相关的三级规划纳入到整个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之中,避免三级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脱节的弊端。对符合三级规划的重要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发展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政府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适时安排。同时,通过区政府的决策程序增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三级规划的刚性,以保证规划的长期性、延伸性和可持续性。
(四)信息公开共享
建立网上共享信息库,定期发布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划内容、披露公共政策信息、社会中介组织信息等等,根据徐汇区建设重点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滚动发布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阶段目标和投资指南,以此来打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引导和吸引社会投资。建立覆盖全区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信息监测、搜集与发布网络。
(五)财税扶持政策
加强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每年安排一定预算资金,以贷款贴息或补助的形式,用于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以少量财政资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同时,相应建立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和监测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创新招商方式
鼓励国外著名企业以多种方式在技术、管理模式、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将重点项目纳入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进行必要的包装、策划和宣传工作,采取主动上门招商、各类贸易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产品和技术博览会、以商招商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推介重点项目,有效扩大徐汇的吸引力,吸引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进驻。发挥和引导现有企业家群体、MBA联谊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人脉招商”。
(七)依靠科技创新
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点项目,以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为抓手,贯彻落实现科技政策,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涵养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创新型企业,推动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及时上市。“四入五联”,充分调动、整合“大院、大所、大校、大厂”等资源,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园区体系,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发掘徐汇优势,选择合适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准重点领域,培育创新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