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区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超过20亿元,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已达到8.1%。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到2010年,区万人专利授权量已超过40件,其中48%为发明专利;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量突破7000件,交易额突破150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一、二等奖的数量超过60项;徐汇区连续被评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科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突破520亿元,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总量达到107家,其中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居全市第二位;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家,总收入近7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规模超过540亿元。
在取得上述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优势资源整合力度尚需加大,重点行业发展状况还不平衡,生命健康、旅游会展和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产业集聚度和融合度还不够高,各行业中的“领头羊”企业还不多,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还需加强,区内高档商务楼宇和园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的需求。另外,与本市部分中心城区的楼宇经济成效相比,本区在楼宇的品质上、企业的规模上以及对区域经济贡献度上都还存在差距。商业面临竞争日益激烈,徐家汇商圈先发优势、交通优势和错位竞争优势都在逐步丧失,同时,区域内新增商业体量“十一五”期间也较少,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内部循环更新和自主升级的驱动力。天钥桥路、宜山路、衡山路作为市级专业特色街面临能级提升、统一管理、特色化细分等问题。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调控市场、落实商业规划的路径日益收窄。而社会化的政府调控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规划意志难以传达到微观企业。高技术产业虽然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市平均值,但是“十一五”期间产值的增长速度不快。另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以国外订单主体、外资占多数。同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技术转化的水平还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中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的拳头企业。房地产业存在投资过度、房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来看,随着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的态势。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发展模式将逐步转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从长三角来看,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上海来看,上海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将加速,后世博效应将持续释放。从徐汇自身发展来看,经过“十一五”建设,徐汇区对产业经济发展转型的认识更加深刻,产业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更加坚实,推动产业经济发展转型的举措更加清晰。徐家汇、滨江、南站等地区的开发建设,为新一轮发展拓展了空间。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应该看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土地环境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更加艰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面对“十二五”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立足创新引领,加快转型步伐,健全体制机制,发挥综合优势,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努力实现徐汇区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