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劣势
1、利税率、服务业比重较低、工业经济总量下滑。2009年上海市公布的产业园区指标,全市41个开发区,除3个非工业开发区(佘山、陆家嘴、虹桥)以外的38个开发区评估报告显示,漕河泾开发区2008年全年的税收总额38.1亿元,略低于全市39.3亿元的平均水平;工业销售利税率仅有2.82%,远低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目前,开发区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较低,无论是产业的数量、质量和服务链的形成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2008年经济普查的数据,营业收入中服务业占比22%,工业占比37%,商业及其他占比41%)。近年来,开发区出于战略调整,将部分企业外迁至浦江高科技园,并在浙江海宁等地合作建设新的开发区。在英华达、英业达等工业企业外迁后,开发区徐汇区域工业产值逐年下降(2005年工业总产值为441.8亿元,到2009年下降到258.1亿元)。如何处理好本部与浦江高科技园以及外省市合作园区之间的关系,保持开发区工业稳步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大挑战。
2、本部商务成本较高、配套服务设施不全、土地资源限制和周边区域竞争激烈多重压力。开发区地处市区,交通便捷的同时商务成本也比其他开发区较高,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市中心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限制了漕河泾开发区物理空间的延拓,这制约了开发区发展需要较多空间的大型项目,区位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开发区周边的配套商业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难以满足现在园区从业人员的餐饮娱乐等需求,服务开发区的商业能级能效还需要再提升,与田林路社区商业还没有形成联合联动效应。长三角地区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集聚了大批产业集聚、各具特色的开发区,仅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就有近200个。各类开发区政府支持力度大、支持灵活度较高、产业配套较好,对漕河泾开发区项目引进、产业发展形成挑战。
3、前期土地动迁遗留问题。由于近几年规划建设规模大,动拆迁工作压力和难度也在持续增加,一些项目由于拆迁原因影响了整体的推进计划,譬如光启园二期至今还有一户居民未动迁。同时,由于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变化等因素,拆迁补偿引起的信访问题也给维稳工作带来压力。
综合上述,漕河泾开发区产业发展既存在内部的机遇和挑战也存在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可以判断当前漕河泾开发区产业发展既处于战略机遇期,也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加快对漕河泾现有的硬件设施改建,加强产业功能规划和建设,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业集聚度,扭转目前发展上存在的一些硬件、软件上的被动因素,抓住有利时机,提升漕河泾商务区的发展空间和载体建设。抓住外部机遇,深化区区合作战略联盟,充分发挥综协办及各类合作平台的作用,完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依靠人才、政策和服务配套等内部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十二五”期间漕河泾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十二五”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据徐汇区“十二五”规划对开发区的功能设定和产业定位,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推进自主创新和辐射联动,以增强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色的高端产业和低碳经济为抓手,坚持“三二并举、两个优先,加强金融与产业融合,加强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更加高端的体现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服务业。
(二)总体目标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总任务,以“创新立区、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为理念,深入推进开发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发展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
1、产业定位
重点吸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外包服务等企业入驻,立足现有优势产业,着力构建“1+5+1”产业格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汽车研发配套,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
2、发展目标
--实现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470亿元,年均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