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漕河泾开发区始终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几年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区域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但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一些重点工业企业不断外迁,工业产值逐年下滑,同时生产型企业受外向型订单需求的影响较大,特别国际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冲击较大,工业总产值跌至近几年“谷底”。
二、“十二五”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随着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发生着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的态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发展以绿色为导向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已成为共识。从国内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快转型的关键期,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从长三角来看,作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向着“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从上海来看,“十二五”时期,上海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围绕实现“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与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目标,以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利用世博效应的持续释放,推动经济结构将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将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模式将加快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将不断深化。从徐汇区来看,“十二五”时期,将紧紧围绕上海的发展主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科技创新优势,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自身优势
1、品牌和服务优势。漕河泾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出口加工区,同时园区也荣获上海市品牌园区和著名商标。开发区品牌在“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漕河泾开发区新经济园”等功能园区建设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发展。优良的服务和环境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漕河泾园区开发是由开发区总公司全面组织协调,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管委会等政府派出性机构,在服务意识、服务内容和服务效率上更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和优势。
2、产业集群和发展战略优势。根据综合竞争力指标分析,开发区在产业集群、产业创新、发展效率等方面形成了先发优势,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对于专业化协作、降低成本、共享信息、创新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和汽车产业都与漕河泾开发区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国务院明确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特别是上海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均是开发区的优势领域,对开发区产业功能提升形成强有力的助推效应。“十二五”期间徐汇区将更加注重与开发区优势产业的结合,加强创新、融合、聚焦和联动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开发区金融、商贸、信息、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另外,国家正在酝酿制定的《开发区管理条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都将为推动开发区产业功能提升提供难得机遇。
3、区区合作模式和区位优势。连续三轮的区区合作模式使开发区不仅在运营管理上极具效率,同时也在审批报批、规划建设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发展机制。另外,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漕河泾开发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加快了新一轮的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二、三期工程建成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现代商务办公楼宇;列入计划拟开发建设近2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为园区加快招商引资、推进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空间。
4、人才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漕河泾开发区从业人员超过11万人,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员工人数约为8万人,大专及以上的人员达6.7万人,是上海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