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应用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建设“三废”综合利用管控系统,完善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管控一体化系统。研制大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促进大型建筑的整体节能。构建覆盖市、县二级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完善市级综合减排数据库、各类重点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推广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3.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公路、航空、水路、铁路等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应急处理和公众出行等提供完善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以数字内容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产业,培育软件研发、呼叫中心等服务;强化消费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拓宽日常消费信息服务渠道,完善商业零售、酒店餐饮和休闲娱乐等的网上营销服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商务活动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为我市传统特色产业服务的服装、五金、玉器、药材电子商务平台。
4.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两化融合的支撑性产业,培育一批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通过提高软件与服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能力,为促进两化融合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围绕工业设计、生产控制、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重点支持计算机辅助研发和制造软件(CAD/CAE/CAM/PDM)及企业生产过程管控、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等软件,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提升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竞争能力。扶持适用于我市纺织服装、五金、食品医药、化工塑料等传统产业特点的ERP系统开发和应用。
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而人才资金缺乏、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的实际问题,组织、推动电信运营商或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高价值的业务服务和“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同时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信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制定、方案选型和运营维护等专业服务。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1.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农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普遍服务。构建城乡协调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服务向县(区)、乡(镇)、村延伸。加大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力度,引导信息化成果向山区、农村推广应用。
2.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加快普及公共信息服务终端在村镇的部署,扶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农民学习娱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支持计生、土地资源、社保、就业、征兵、选举、财务、救济、医疗、药品监督、教育等涉农工作的综合管理信息化,实现农村县、镇、村级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通过多种有效、适用信息技术实现惠农支农政策、重大事项、财务以及行政事业涉农收费等信息的公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建立健全面向农村的信息化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息兴农”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覆盖率,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学电脑”等面向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教育工程,普及农村信息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农村基层信息化人才体系。拓展多种信息服务渠道,实现全市行政村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网的全面覆盖。
(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1.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合共享、分级实施”的原则,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服务平台、网络线路、基本应用的全面整合,建成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与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善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县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加强数据交换、信息安全等功能,满足内部办公、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需要。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向镇延伸。建成横向联通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6大系统,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的信息网络,提高骨干传输网的带宽及传输速率。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党政内网)平台,推进公文交换、信息报送、信访服务等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