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展宜居城乡建设。开展宜居城乡建设,重点是改善环境,核心是改善民生。市、镇两级相关部门要以幸福和美宜居镇村的建设为核心,积极主动指导试点示范村庄开展宜居城乡工作,要兼顾地理区位、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从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村内道路、排水、污水、生活垃圾收运、绿化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条件入手,按照宜居城乡的相关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展宜居城乡工作。提高镇村的舒适性、健康性、方便性、安全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形成你追我赶、以点带面的创建局面,加快全市宜居城乡建设步伐,建设幸福和美宜居中山。到2015年,全市所有镇村基本建成省级或市级宜居镇村,建成省级宜居社区59个。
4.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城乡统筹,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为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水平,推进火炬区、西区、小榄、南头、沙溪、三乡6个镇区示范点建设。精心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名镇名村,到2015年,完成名镇建设2个、名村建设28个。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对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增强第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完善流通经营服务网络,密切城乡产业联系。做强特色专业镇,促其成为产业集聚度更高、行业影响力更大、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全国特色产业名镇。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镇区加快发展。实施鼓励和推动以城带乡的政策措施,统筹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户籍登记制度改革,推动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向医疗社保、住房保障延伸,稳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比例,努力破解城乡双重二元结构。
(三)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
1.构建现代公共交通体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和公交站场枢纽布局,构建以公交枢纽为节点、BRT(快速公交系统)为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为主体、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主城区公交换乘中心,增加公交车投放。以城际轨道交通骨架为基础,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形成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合理配置城市公共交通优先车道、专用车道,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完善主城区绿道网配套设施,启动镇区绿道建设,形成公交快速环线和低成本换乘体系,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到2015年,全市建成绿道网42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