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气象影视节目,加快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在我市插播本地化节目和实时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的全天候不间断播出;改版气象服务网站,并增加英文版;改善应急服务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改进公众服务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加强与东莞广播电视台合作,增加播报频次和服务产品,及时插播预警信号和警报;加强与本地媒体交流和合作,建立气象专版;进一步完善12121气象服务电话平台,升级设备,改善功能,提高拨打率。加强基层气象信息接收能力建设。鼓励、帮助社区(村)采取积极的办法获取和转发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气象科普和加快社区(村)接收气象预警信息的能力建设,突破预警信息发布瓶颈,有效防范本地灾害天气。
4、建立气象灾害评估系统
建立重大天气气候灾害评估系统,提高评估灾害对经济与社会影响的能力,为拟定防灾减灾对策、灾后重建及救助、赔偿等提供依据。
5、推动雷电灾害管理服务
建立雷电灾害预警和服务系统,依托我市历史资料,制定雷电灾害区划,提供雷电灾害防御服务,为我市旅游业、物流业、制造业及其它行业提供防御雷电灾害的产品,推动我市的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加强闪电资料收集及管理,建立我市雷电定位系统,根据雷电观测历史数据、历年雷击调查进行区域划分,根据采集的闪电定位新资料,及时更新划分。建立重要场所防雷档案管理系统,按易燃易爆场所、旅游景区、物流港口和仓库及临时堆场分类,进行相应的防雷档案管理,随时调取信息(含分布图),为以上场所提供防雷预警或技术服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对大型工程、易燃易爆场所、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做好各行业建设工程的雷击风险评估、设计审核、防雷装置检测,大力培育防雷技术市场。营造学术和技术氛围,创立我市的防雷学会,推动我市防雷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建设,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
不断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的科技内涵和精细化程度,加强业务流程的科学化管理,努力提高预报预测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
1、建立完善集约化的业务平台
建立完善核心数据库,以数据库为核心,进行观测数据的预处理、监测、查询、统计、显示等功能建设,并预留扩展空间,将观测实况、灾情数据等进行集约化管理。以观测实况显示分析、天气笔记记录、天气会商为基础建立制度化的业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系统
完善台风预报预测系统,分析台风临近登陆时对我市的具体影响;完善强对流、暴雨、高温、干旱预报系统,利用遥测站、区域气象站和GPS/MET,对流层风廓线资料,研发出暴雨、强对流、高温、干旱预报指标体系,建立统计相似方程。完善其它已投入气象业务使用的系统。
3、建立数值释用业务系统
初步建立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进一步进行数值预报释用技术研究。建立数值解释应用方程,在温度、降雨量以及分镇街预报方面进行精细化预报。
4、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
构建我市长时间观测数据序列,对五十多年的观测站资料和多年的区域气象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我市温度、降雨、湿度等时空分布规律和风能、太阳能分布规律。研究新的暴雨强度公式。对温室气体进行监测,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市生态、能源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