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精密机械加工装备。
重点推进轿车冲压成型模具、数控摩擦焊机、凸轮磨床、激光焊接机器人、稀土永磁开关、超高功率电炉变压器、光学精密仪器、光学测控仪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医疗检查设备等,尽快形成规模生产。
7.节能环保产业。
全面把握当前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走向,发挥后发优势,充分挖掘市场需求,重点支持余热余压利用设备、节能环保材料、节能机电设备、环保装备和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等领域加快发展。
(1)余热余压利用领域。
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支持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采用生产余热回收再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干熄焦节能新技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2)节能环保材料领域。
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建筑节能环保材料 (培育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脱硫石膏、冶金和化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纸面石膏板等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结构材料 (膜分离技术及硬体纳米膜材料,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产品)。
(3)节能机电设备领域。
加强节能机电设备的技术引进与开发,立足原有产业基础,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推动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初步形成配套完整、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配套产品企业。
(4)环保装备领域。
重点发展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以及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备,适当发展环境检测设备。鼓励环保装备生产企业向环保工程的工程承包方向发展。
(5)环保循环经济领域。
加强废旧金属回收再利用,重点推动50万吨再生铜、20万吨再生铝、5万吨铅等废旧金属回收利用项目建设。采用自动化纳米电刷镀、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敷技术,对废旧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机床、轧滚、曲轴等进行再制造生产,实现再制造过程无废水、废气排放,提高废旧产品资源再利用水平。
四、对策与措施
吉林省工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全省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要举全省之力,努力实现 “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确保全省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重大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各级工业管理部门要在项目谋划、核准、备案等前期工作阶段,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强在建项目服务指导,及时了解、帮助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加强社会中介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安全、质量认证、环评、招投标、管理咨询、会计、审计、职业经理人市场等中介机构,注重平台建设的专业性、公益性和开放性,不断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企业直接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通过出资或参股方式引导域内外投资者来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企业与投资机构对接,实现股权融资。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股权托管规模,积极探索大宗股权挂牌交易,把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打造成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企业间接融资平台,创新与银行对接方式,主动向银行推荐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布局大型工业项目,争取银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长效的银企保对接机制,完善银行、企业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着力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企业间接融资创造更加便利条件。
(二)加大工业投入力度。
未来五年,全省工业投资累计超过2.6万亿元,重点实施500项5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推动400万辆汽车、千万吨油气当量上产、1500万吨炼油、300万吨化工醇、100万吨聚脂和100万吨树脂等标志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新一轮高强度、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0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碳纤维、纳米材料、生物化工、汽车电子等20个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滚动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示范项目。加大重点项目谋划力度,围绕支柱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发展,突出扩大产能,延长产业链条,重点谋划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与跨国公司在重大项目、产业链延伸、研发能力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提高招商引资层次,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项目。加强与央企合作,积极争取央企在我省扩大投资。
(三)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速列车、高性能分子材料、生物化工等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开发一批重大新产品。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建立研发、设计机构。滚动实施技术创新“双百工程”,即百户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百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计划。
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加快企业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体制机制转换。大力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依托企业管理立项和管理创新奖,提升企业素质,激励企业不断创新,对管理创新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予以政策扶持和表彰奖励。依托省级管理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开展管理咨询服务,总结推广100个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积极推广管理创新成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壮大企业品牌影响力。支持企业采用贴牌生产经营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加大策划、宣传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完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创新激励管理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企业人才队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比较优势明显的科技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较强市场拓展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掌握高超技能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四)推进 “两化”深度融合。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符合自身特点的生产经营管理软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信息化管理能力。搭建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双方合作研发先进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全力打造信息服务链,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购销平台建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同步发展。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和完善IT咨询服务、IT监理、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服务链,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
(五)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围绕我省支柱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提高产业关联度,以汽车整车、轨道交通设备、专用车、农用机械及装备、风电装备、煤炭综采和洗选设备、石油采掘装备为重点,向产业上游发展,不断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以化工专用料、玉米深加工、精品钢、有色金属、合成纤维、服装面料、碳纤维及制品等产业为重点,向下游方向发展,促进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业的丰厚度,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加强全省特色工业园区整体布局的统筹规划,指导特色工业园区依据资源、产业、技术、区位等优势加快发展。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吸引企业进入园区发展。立足特色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着力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