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建设兰州现代粮食物流园,“十二五”末实现粮油商品交易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亿斤左右;全市粮油商品总销售量、销售总额年均保持14%以上增速,市属国有控(参)股粮食企业全面实现盈利,年利润保持20%以上增速,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适应现代粮食物流发展需求;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全面振兴粮油工业,提高粮油商品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地方粮油品牌;形成比较完善的粮食经济产业链,发展壮大一批年销售额亿元以上规模的粮食龙头企业;做好粮油经营网点的布点工作,在兰州新区拓展粮食项目;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粮食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市、县粮食储备体系,增强粮油应急保障能力;建成军民便利、生产包装、储备配送为一体的兰州军粮供应服务中心;全面提高粮食流通法制化管理水平,建立兰州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中心;加快兰州粮食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以电子政务和业务系统为一体、覆盖粮食生产、加工、购销存、价格等各环节的粮食信息网络;发展一批粮食企业家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更加高效精干的粮食工作队伍。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全市粮食供求平衡。认真落实省长负责制下的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加强“政府主导、储备充足、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加快现代粮食物流建设步伐,加快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区域性粮食供需平衡,形成覆盖全市粮食流通网络的安全系统。1.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布局、结构和品种,进一步协调完善中央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周转库存相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强化健全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按储存年限、品质下达轮换计划,指导企业适时轮换,跟踪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地方储备粮轮换进入粮食批发市场公开交易。逐步增加市级储备粮规模,在现有可供城镇人口3个月市级原粮储备规模和10天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销区必须建立6个月原粮储备规模”的要求,按照城市常住人口的数量,逐年补充完善市级原粮储备规模,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达到6个月原粮储备规模和15天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的要求。三县要根据本辖区城镇人口的数量和粮食供需平衡状况,按照省、市下达的建立县级储备指导性计划,加快建立县级储备,其中永登600万公斤,榆中340万公斤,皋兰205万公斤。2.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体系建设。(1)进一步健全落实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建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管粮法规体系和配套的工作制度体系,包括各级储备粮监管、粮食库存监管和收购市场监管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情况监管等制度体系,落实层级监督、评议考核、行政执法等监督检查和收支两条线的执法经费管理制度。(2)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市粮食稽查支队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三县进一步加强和充实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力量,加强本辖区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粮食流通市场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流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建立执法资格培训与业务素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考核制度,形成一支执法政策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3)建立高效快捷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粮食经营者诚信档案系统,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信息交流、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网络。3.加强粮油质量监测检验工作。抓住国家粮食局“支持甘肃省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粮油商品质量和粮油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执法效能,保护消费者利益,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建立完善兰州市粮油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并纳入全省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在兰州焦家湾粮油批发市场设立兰州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中心,负责全市原粮、成品粮油和粮油食品的质量检验检测,确保承担起我市粮食市场质量检测任务。4.健全完善粮食安全预警及应急机制。(1)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以承担市级储备粮的企业为主,确定一定数量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零售、军供网点以及商场、连锁超市等,委托其承担粮食应急供应任务。确定一定数量的国有和非国有骨干粮油加工企业,作为粮食应急加工指定企业,承担应急加工任务,建立事后补偿机制。(2)全面分析和积极预测粮食供求形势。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发展变化,及时掌握不同区域的粮食生产、消费等流通形势,定期发布粮食供求及市场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生产和流通,维持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制定好地方储备粮紧急动用预案,重点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等居民口粮应急需求,确保政府调控时调得动、用得上。(3)健全粮食风险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制度。建立监测信息搜集、分析、报告制度。扩大粮食统计的覆盖面,提高统计数字的及时性、准确性、代表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