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速土地流转集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稳定现有农地。加强对现有基本农田、一般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严格贯彻执行现有的农用地管理政策,对土地规划调整、土地置换等事项从严审核把关。凡是划入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园地、鱼塘,原则上不能随意调整用地规划、变更土地用途,确保现有农地至少保持15年以上的经营年限。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园、标准化农田、规模化农地的规划控制,确保20-30年内不改变农业用地性质。通过保护和稳定农地,保障农业发展的基本空间,增强农户、专业户、农业企业长期经营、长远投资的信心,打消农民粗放经营土地、等待土地被征用的念头,促使农民专心投资经营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鼓励扶持土地流转。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承包纠纷调解
仲裁法》等法规政策,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鼓励村组集体和农民集中连片出租土地,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规模开发,避免农用地粗放耕种或弃耕丢荒。建立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设立财政扶持土地流转专项奖励资金,引导本地零散耕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流转,着力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引导农业比重较大、农民耕种意愿较高的地区,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分散农民和土地有机整合起来,对种植结构进行统筹规划,按统一标准组织生产和开展技术指导,实行分户管理,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在鼓励现有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增加种养面积、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经营理念新、生产效益好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作为精致农业的规模经营主体,促使小而散、人力为主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二)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都市农业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市级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充分集聚土地、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大力推行优质高效、节本增效的生产技术和种养模式,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农业项目,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努力把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及对外展示交流的新窗口。
1、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定位,将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我市都市农业的新样板、科普教育的新基地、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的新载体。一是突出生产。要将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作为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在继承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强调以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把农业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效益显著的现代产业。二是突出“精耕细作”。不搞“大而全”,注重“小而精”。认真学习台湾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通过加强交流、深化合作,积极引入优新品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的耕种模式,努力把每一个优良品种都打造成为一种特色产业,改变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缺乏特色、效益低下的局面。
2、优化经营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视并精心谋划园区的经营管理。一是强化经营意识。将经营意识、经营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立足于生产经营,合理布局经营性的产业,选择优质高效的经营项目,引入专业、诚信的经营主体,以产业促生产、以经营促发展。二是优化投入产出。坚持“标准适度、经济实用”的原则,控制投资成本,优化投入产出,使农业产业园成为都市农业的样板,以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典范,从而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同时,依托现代化农业生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交易、物流配送等二、三产业和多元化经营,拓宽收入渠道、提升经济效益。
3、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办出自有特色,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充分发掘各个农业产业园的优势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名、特、优、新”的主导产品,加快发展精品花卉苗木、种子种苗等高效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催生特色产业镇、特色产业村,引导特色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二是抓好错位发展。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状况、产业传统,为园区找准功能定位,突出产业主题,在产业选择、结构布局、项目设置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实行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以此来保持园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三是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挖掘东坑“卖身节”、寮步“千年香市”、桥头“荷花节”、麻涌“香飘四季”、横沥“百年牛墟风情节”等地方传统文化和人文风俗,为农业产业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提升文化品位、树立文化品牌,将园区打造成为展示、传播、弘扬农业农村传统文化的平台和窗口,使园区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成为都市农业和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从而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