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了“一刀切、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股权制度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揽子化解了“出嫁女”等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矛盾。建立了3000多个村级股份经济联合社和组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19.9万村民成为集体经济组织股东。组织制订并出台了重大事项审查、土地款管理、经济审计、干部责任追究、干部薪酬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建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规章体系。建立并完善集体经济运行月度统计、季度通报、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多管齐下、惩防并举的监管体系,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遏制了过度分配情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物业经营管理水平,物业闲置率从金融危机时最高的6.6%下降到1.6%,村组两级物业收益稳定提升。2010年,全市村组两级总资产1228亿元,净资产936亿元,经营总收入143亿元,经营纯收入77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6%、6.4%、3.5%、1.2%。
(六)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通过落实村(社区)公共管理经费补助、基本农田和非经济林生态补偿、延长欠发达镇村扶贫贷款贴息期限、发放欠发达村定点帮扶资金等一系列扶贫新政策,大力帮扶欠发达镇村加快发展。到2008年,沙田、大岭山和茶山镇已实现了脱贫,全市欠发达镇由11个减少至9个。2010年,9个欠发达镇生产总值470亿元,各项税收总额60.53亿元,财政可支配收入36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29.5%、26.9%、15.2%,各欠发达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90个欠发达村的村组两级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为73.8亿元、46.8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19.5%、21.7%,欠发达村总资产、净资产的增速均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良好机遇:中央和省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和主流趋势,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农业的安全保障、生态平衡、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生活休闲等作用和功能日益突出,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发展都市农业前景向好;全市经济发展稳步向前,市、镇两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具备加大“三农”投入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加快农业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村级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业土地分散经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用地仍然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专业户、规模农户的数量比较少,土地未能充分实现集约化、高效化利用。部分农地缺乏稳定保障,影响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有等待土地被征用的念头,生产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土地、劳动力、农资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生产经营效益难以持续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增加。
二是农村经济模式单一,抗御风险能力薄弱。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以物业经济、租赁经济为典型的农村集体经济逐渐暴露出产业过于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的弊端,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农村集体的公共负担不断加大,只增不减的集体福利分红模式难以为继。
三是区域发展欠缺平衡,脱贫解困难度加大。受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镇村发展不协调仍然存在,部分欠发达镇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无地可用或有地难用的局面,大型工业、商贸项目难以实施,经济造血功能难以持续提升,脱贫奔康难度加大。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紧紧把握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发展重点,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水平,全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幸福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重要契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目标,全面拓展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稳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一体化的都市农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农业发展方面:立足于农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以精耕细作为手段,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全力推动精致农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农业安全保障更加有效,农业产业园发展平台基本建成,优质高效农业项目持续引进,现代农业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有效推广,基本构建起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一体化的都市农业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