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扩大全民健身覆盖面,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大力推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注重幼儿体育,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完善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所有县区建有体育总会和体育类社会组织,所有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实现群众体育组织全覆盖,形成遍及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所有乡镇(街道)建成“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街道)”,创建“省老年体育特色项目之乡”10个。
--大力开展基层体育骨干培训,每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500人,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以上,实现行政村(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者基地更加完善,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建到乡镇(街道)一级,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继续开展体育创强争先工作,全市80%的县区创建成为省级体育强县区,力争达到100%;90%的乡镇创建成为省级体育强乡镇,力争达到100%;60%的街道成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全面普及小康体育村(社区)。
--完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建成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3个以上,每年开展国民体质免费监测工作,建立并完善市、县二级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为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依据,不断提高科学锻炼水平。
三、主要举措
(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各县区政府要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建设“十分钟健身圈”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各街道、社区要积极争创省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先进社区和省、市级社区体育俱乐部,广泛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等体育组织。街道办事处和各类群众体育组织要积极整合街道辖区内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二)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继续开展省级小康体育村建设和体育设施向自然村延伸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乡镇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建设,促进农村体育设施向环境优、设施多、配套好的综合性休闲体育健身场所升级,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和体育团队,推进乡镇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建设。乡镇政府和各类群众体育组织要积极整合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广泛开展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民体育活动。各级体育部门要定期组织全民健身志愿者开展送体育下乡活动,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