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产业高端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深入落实各项先行先试任务。继续做好与中关村创新平台的服务对接工作,巩固和扩大“1+6”先行先试政策效果。重新修订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政策体系,重点在促进创新创业、产业培育、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形成新突破。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统筹用好专项支持资金,通过股权投资、政府采购、应用示范工程等政策措施,扶持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一批企业做强做大。启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制定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融资服务体系,扶持一批“专、特、精、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着力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认真落实人才特区建设政策,实施核心区专项引才计划,引进和聚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力争设立5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继续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推动10人入选“千人计划”,25人入选“海聚工程”、“高聚工程”。构建一流人才服务体系和发展平台,开发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吸引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落户,率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加大人才公租房配租力度,帮助高端人才解决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制定中关村科学城空间资源分布目录,推动资源优化整合。全面建设航天科技园、航空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园,推进北科大创新人才大厦、大唐信息安全大厦等功能性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投机构共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平台,扎实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加快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导购、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盘活中关村西区楼宇和土地资源,设立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建设全国专利技术交易中心,进一步促进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支持中关村东区整体改造。推进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设立中关村金融大厦,新增80家股权投资机构、5家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4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上市企业总数突破230家。
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大力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下一代互联网等产业创新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6家“三高”企业退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区属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和布局优化。加快各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开发各镇产业用地,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投资消费外经贸协调发展
推动投资平稳健康增长。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安排区级政府投资70亿元,优先保障民生改善、城市交通、重点产业项目等的投资需求。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制定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园区开发、保障性住房等领域,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力度,抓好签约项目的落地服务,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强投资统筹调度,有序安排土地开发供应,加快项目审批和开工建设,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全面加强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监管,严格控制和防范财政投融资风险,提高全社会投资质量和效益。
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业、生活服务业,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着力构建多点支撑的消费格局。继续改善五棵松、金源等商圈和大型商业中心消费环境,促进五棵松卓展购物中心、中坤广场、嘉茂购物中心全面开业,力争清河五彩城二期竣工。完善生活必需品和商品物流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上商城、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等新兴消费业态。推进中关村电子卖场由摊群式业态向新产品体验展示中心等高端业态转变。推动北部地区商业设施规划落地。
积极促进旅游业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行社等产业要素聚集,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建立大西山旅游统筹协调管理体制,推进苏家坨大型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周边特色旅游村发展。加大皇家园林旅游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创新旅游产品创造条件。办好中关村科教旅游节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