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成立中关村西区管委会,加强创新要素聚集、业态调整、环境提升,西区成为展现核心区形象的新地标。建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关村PE大厦、科技中介大厦等要素载体,吸引聚集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等总部企业,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等交易市场,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等36家中外银行,明石投资等400家股权投资机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100家中介机构,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
聚力促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建立与市级平台的对接机制,联合编制了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规划建设20个特色产业园,成立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大、清华和中科院北京分院联合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大唐电信信息安全大厦等10个项目开工,北科大天工大厦等完成验收,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一期等项目投入使用。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走访对接机制,支持科技研发项目转化落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协同创新。中关村科学城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扎实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率先贯彻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意见,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配套措施,实施13项重点人才工程,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引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立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等服务载体,建设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建立10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24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共有50人入选“千人计划”、95人入选“海聚工程”、78人入选“高聚工程”,为高科技企业引进898名急需人才。配租人才公租房815套。我区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出台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四大产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1年预计实现总收入8770亿元,占示范区总量的46%,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地位,积极发展高端商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3320亿元,占全市40%以上。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办产业园的典型经验,以四季青玉泉慧谷、东升科技园为代表的乡镇产业园发展态势良好。狠抓节能减排,累计投入1.54亿元,支持329个节能减排项目,退出温柳铸钢厂等一批“三高”企业,我区荣获首届“节能中国贡献奖”。
增强投资、消费、进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累计安排298亿元、326个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由2006年的406亿元增长到623亿元。甘家口社区商业中心、公主坟商圈改造取得成效。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海淀品牌消费节等主题促销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消费氛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681亿元增长到1427亿元,旅游总收入由119亿元增长到280亿元,地区进出口总额由215亿美元增长到438亿美元,三项指标均实现翻一番。我区成为全市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区”,2011年离岸服务外包收入9.6亿美元,占全市40%,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加大重点企业引进力度。加强税源建设,制定并落实促进街乡镇服务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和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城乡产业用地统筹协调机制,引入三峡集团、京沪高铁、中钢集团、腾讯(北京)等重点企业,实现200家企业项目落地。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努力改善城乡面貌。阜石路、安宁庄西路、田村路、蓝靛厂南路、温阳路等77条重点道路建成通车,新增城市道路里程95公里。地铁四号线、十号线一期和昌平线等轨道线路投入运营,轨道通车里程47公里。京包路(海淀段)、八号线等4条在施地铁工程进展顺利,海淀山后线、上庄路(含西山隧道)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上地环岛改造等疏堵工程,新建海龙、中关村一号桥等一批过街天桥。组织完成220条、180万平方米道路大中修工程。建成区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建立违法建设查处长效机制,查处违建495万平方米,新生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查处非法生产经营31486起。完成环境建设项目352个,长安街沿线等160条重点大街周边环境得到提升。初步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以及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新机制,大工村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土方工程开工,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整治取得成效。落实控制大气和水污染的各项措施,建成昆玉河水景走廊等景观工程,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整合设立中关村热线“96181”,解决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50万余件,“六位一体”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获得“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