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发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特区精神,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争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
--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科技活动支撑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和推动产业、企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区域经济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科技活动服务能力,发挥支撑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统筹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各部门、各地区的创新资源,兼顾协调各方利益,吸收、整合、集聚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深化合作,建立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通过必要的增量带动存量,实现汕头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重点突破。围绕全市科技工作和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方针,围绕关键环节,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开放创新。把握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汕头自主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吸纳全球创新要素,广聚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集成放大,努力建设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东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支适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显著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汕头,加大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的科技含量,形成开放融合、布局合理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率先成为海西和粤东重要的科研基地、创新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2.主要发展指标
(1)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2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25%,建成2-3个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
--具有汕头特色的科技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到2015年,推动8个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产业、环保产业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海洋综合开发,力争形成1-2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涌现出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2-3家。
(2)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指标体系
--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以上,并基本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投入为支撑”的现代科技投融资体系,保持市级财政科技投入高于全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区县级财政科技投入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收入速度。
--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人才梯队,培养5-8个市级科技创新性团队。建立符合汕头实际的科技人才引进、流动机制,推动汕头科技人才智库建设。实施企业科技人才增长计划,力争实现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6人,引进和培育1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100名行业领军人才。
--开创产学研合作新局面。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汕头市产学研合作框架,引导3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1000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3-5个市级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超过5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形成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形成科学完善的各类技术评估、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律师服务等科技服务体系。建好重点产业技术、人才、资金三大要素的对接平台;建成一批技术交易市场与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充分发挥以汕头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生产力促进网作用,发挥汕头金科网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网上公共实验与测试平台的作用。
--推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25家,新增国家级创新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5家。自主研究开发产品比例达到45%以上,建设6个以上省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年递增保持在10%以上,每万人专利授权量继续保持省内地级市先进水平,发明专利增长幅度高于其他类型专利增长幅度,取得科技成果500项以上,成果推广应用率达95%以上,获得上级政府科技进步奖项目达60项以上。
--完善科技产业发展布局。“十二五”期间,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重点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汕头软件园、省级民营科技园、汕头大学科技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专业镇建设,按照“立足现状、挖掘潜力、扩大优势、力争突破”的原则,形成符合各区县实际情况的科技产业发展布局。
三、主要任务
为完成汕头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拟完成十大主要任务:第一,进一步完善科技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第二,大力完善区域科技发展创新体系;第三,实施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和转型发展推动计划;第四,加速培育与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五,实现现代农业、海洋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第六,大力推动社会发展各领域科技进步,为幸福汕头提供技术支撑;第七,完善科技产业发展布局;第八,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第九,努力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第十,积极吸引和培育科技人才。
(一)进一步完善科技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
“十二五”时期,汕头市各级政府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把创造科技创新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营造以激励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企业充分释放创新能量、产业专业分工、产业组织效能高效发挥为目标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配置资源,完善促进和推动科技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手段和行政手段构建科技发展制度体系、制度运行机制和制度操作体系,创造支撑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文化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市场转型、社会转型进程。
加强科普工作,把自主创新作为“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汕头精神的核心内容加以铸造。加大科普投入、繁荣科普宣传和科普创作,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努力形成崇尚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开拓的社会风气。深入贯彻《科普法》,制定汕头市市民科学素质基本标准,抓好四大人群的科普工作,全面开展机关和基层干部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出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项目。拓展社会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科普工作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科普事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科普投入体系。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汕头科技馆和各类科普基地的作用,发挥汕头大学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办好市区高级科普画廊,加强科技教育队伍和科普创作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科协和企业的组织建设,努力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健全和充实市科普网络。办好各类大型科普活动。重视科普创作,加强对优秀科普读物创作、出版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加强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书籍;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设科普栏目或制作科普专题,做好科普宣传。
(二)大力完善区域科技发展创新体系
构建开放融合、支撑有力、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以集聚各种创新资源为出发点,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向企业、创新平台集聚,全面推进科技资源整合,架构汕头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为桥梁,政府宏观协调和政策倾斜为导向的区域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带动全市加快发展科技创新。
1.构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加强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构建知识创新体系,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广东省创新能力建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院校建设。加强汕头大学等高等院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临床医学、海洋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食品科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的建设与布局。
--研究机构建设。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建若干主体科研机构板块。积极引导与支持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汕头设立分院,给予资金、土地、税收、物流、政策方面的扶持,重点开展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关键技术集成、新兴产业孵化技术开发等工作。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工程运作机制。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新型企业评价命名,发挥评价对全社会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强创新型企业动态管理,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通过科技奖励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
--大力建设创新型企业。从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及产学研技术联盟、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专利拥有、品牌和商标强度、技术标准制定、新产品产值率和税率、节能降耗情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等10个方面,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标准。重点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强化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汕头制造”向“汕头创造”转变,加强创新发展的系统谋划,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支持企业建研发机构。推进一批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创建行业(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发展壮大我市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群体。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鼓励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构建创新型企业梯队。按照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省创新型企业、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四个层次开展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试点企业要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出经验、出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已通过试点评价的企业要在研发能力建设、研发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
--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汕头分中心与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汕头转化中心的作用,加强与全国各地方院校的合作,加快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汕头转化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强与国外各著名科技协会、高校等科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实施与中科院、中国卫星研究院等单位的科技合作项目,充分实现技术转化与产业转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把握科技成果需求方向,研究科技成果引进渠道,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中介组织,实现科技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创新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加大政府在“产学研”中的导向作用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促进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加大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制度和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攻关效率,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
3.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大力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提高全市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能力,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我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加快组建一批行业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基础研发,解决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大力整合公共检测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资源,吸引科技资源进一步聚集,推动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和区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一批与我市乃至粤东地区产业特点相匹配的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配置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移速度,重点推动“汕头市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和“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粤东分中心”、“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汕头分中心”建设,为汕头乃至粤东地区提供良好的产品检测服务。加大力度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市、区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加强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
(三)实施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和转型发展推动计划
借助高新技术力量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动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向科技密集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对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分为重点发展和转型发展两大类,根据不同的分类,实施不同的科技支撑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工艺玩具、装备制造、医药制造、印刷包装和化工塑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制造和文化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
1.纺织服装
以针织内衣、毛衫、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为重点,以高质量、高附加值为发展方向,加强纺织服装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形成纺织服装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发展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天然资源优化利用、清洁化染整技术、环保型纺织服装技术、织造工艺后整理工艺配合等。
“十二五”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实施项目、关键技术与实施成效规划如下(表1):
表1 “十二五”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发展重点突破领域与关键技术一览表
序号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关键技术
| 实施成效
|
1
| 功能性新材料
| 功能保健理疗材料技术研发
| (1)研发自释放离子纳米电气石材料的
(2)理疗保健技术的运用
| 通过本技术制成既具有织物高度柔软性和质感、又具有自释放负离子、自释放远红外线等保健理疗作用的功能织物
|
抗静电摇粒绒材料的技术研发
| (1)抗静电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2)抗静电永久性技术
| 通过本技术的开发使抗静电水平达到国家标准
|
智能调温摇粒材料的技术研发
| (1)混纺技术
(2)摇滚起绒起粒技术
| 通过调温纤维开发智能调温摇粒绒织物及服装成品调节,使服装调节体温一到三度,填补国内空白,符合国家节能低碳的国策
|
2
| 先进加工工艺与设备
| 苎麻横机针织服装深加工工艺技术改进
| (1)苎麻纱线毛羽、条干处理技术
(2)苎麻横机针织纱毛羽贴伏处理及纱线前处理技术
(3)织物易皱、刺痒等服用性问题的处理技术
| 通过开发高档苎麻横机针织服装及其产业化生产技术,改善苎麻织物易皱、刺痒等服用性能,全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苎麻产业的高端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