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改造老城。实施“五个一”工程,集成化推进老居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实现基础设施、功能项目、环境面貌、房屋本体整体升级。重点推进新村老区、万宝小区、高新区产业一二区等老城区改造,实施“退二进三”,拆除沿街低档商服和骨干道路两侧破旧厂区,整理老居住区,优化提升小区功能形象。“十二五”期间,消灭城中村,全面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力争3年内全部完成四县城关镇棚户区拆迁改造。
特色化建设小城镇。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城镇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完善以主城区为核心、二级城区为支点、中心小城镇为补充的市域城镇建设规划。重点加强中心小城镇水、电、路、讯、热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功能和环保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放宽落户准入条件,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龙凤镇、喇嘛甸镇、杏树岗镇撤镇,设立街道和居委会,变农民为市民。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泥草房改造,实施“百屯撤并”工程,优化农村人口布局,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用好政府资金,用活金融资金,用足社会资金,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机制,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扶持基础好、潜力大的乡镇加快发展,推动全市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
(三)快速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和功能项目建设,强化住房保障,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大幅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加速城乡电网改造,重点推进庆南庆北新城电网优化升级、输变电工程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积极发展智能电网,提高城乡用电保障能力。加强供水工程建设,谋划实施引松入肇、引嫩入同等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雨污分流、排水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东西两个城区、交通干道、立交桥等雨排、污排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大力发展集中供热,重点推进华能热电厂、大唐热电厂、油田自备电厂4号机组扩建等供热工程建设和城区供热管网改造,优化调整供热区域,合理配置供热资源,逐步推行供热计量收费。积极发展城市燃气,加快基础管网和供气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居民管道燃气、汽车燃气等工程,2015年市区居民住宅全部实现天然气入户。建立和完善城乡各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加强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奥林匹克公园、百湖图书馆、高尔夫练习场、四季滑雪场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工业遗址雕塑公园、油立方移入、大庆肿瘤医院等项目,实现城市综合功能整体跃升。
安居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合理引导住房需求。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重点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积极发展公共租赁房,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居住区物业管理,实施物业行业动态监管,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管机制,大力推行居住区物业管理省级示范标准。“十二五”期间,商品房开发总量3100万平方米,其中四县600万平方米;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38.1万平方米。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平方米以上。
城市道路。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全力构建干路快、支路通、路网密、节点畅、设施齐的城市路桥体系,实现车畅其道、货畅其流、人畅其行。完善市区主干道路网,建设城市东环和西环快速路、北一、南一、南四等东西主城区通达快速路。加快推进世纪大道、铁人大道、萨大路、中三路等重要节点立交桥建设,提高道路快速通行能力。加大让林路、水源路、中八路、中五路、友谊大街、西一路等市区内油田公路城市化改造步伐,提高道路等级水平。延伸改造西宾路、经九街、勤奋路、中宝路等,拓宽“瓶颈路”,打通“断头路”,改造“错位路”,优化城市路网体系。加强停车场建设,完善人行天桥等城市道路步行系统。建立城市道路分级管护体系,提高道路养护管理水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公交线路覆盖广度、运行效率和通达深度。规划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信息工程。加强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加速形成完善高效的信息网络。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应用步伐,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管理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四)打造滨水生态名城。坚持生态优先,突出自然本色,依水开发新城、塑造景观、完善功能、创造文化,加快构建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
加快百湖治理。继续推进城区水系网络建设,联通百湖,加强治理,改善水岸环境。东城区以黎明河为主体,北起南岗泡春雷泵站,南至龙凤湿地,建设全长37公里、联通19个湖泡的东城景观水系。西城区通过启动西排干环境治理工程,联通秀义湖、乘风湖、碧绿湖等6个湖泡,建设全长29.4公里的西城景观水系。重点治理龙凤湿地(北二十里泡)、富强湖、滨洲湖、北湖、萨北湖等景观水体。2015年,东西城区两大水系全部建成,水体治理全面见效。
构建滨水新城。科学确定湖泊水体功能定位,严格保护生态水体,合理开发景观娱乐水体。依托兰德湖等五个湖泡系统开发提升五湖地区;依托三永湖和青龙湖,高水平建设青龙山地区;依托龙凤湿地,打造庆东新城;依托明湖,加快改造完善富强地区;依托富强湖,为西城区西拓做好准备,建设庆西生态新城。重点推进北国之春梦幻城、明湖居住区、三永湖居住区、兰德湖居住区、萨北湖居住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一流滨水城市。
建设生态景观。突出多样性、协调性、艺术性,依湖建设生态园林、休闲广场、景观小品,重点推进龙凤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石油文化休闲公园、现代雕塑公园、青龙湖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油田草原植被恢复,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居住区绿化率,打造城水相拥、林草相依、水林相映的优美环境,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
三、高水平管理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管理制度化、多元化、法治化,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
(一)完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理顺职能,健全机构,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城市管理格局。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快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大企业参与”城管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区为主、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社区建设,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活化参与平台,健全全民管理城市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和办法,依法管理,依法监督,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提高管理效能。实施城市管理信息化战略,推进管理手段智能化、作业装备现代化、城市养护市场化。实行网格化管理,细分城市管理空间,加快建立万米单元网格管理体系。打造数字平台,整合公安、交警、城管视频监控资源,实现110、119、122与数字城管互动联网,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实现建成区全覆盖。实施“大城管”战略,扩大联网范围,拓展系统功能,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加快装备现代化,加大数字城管、交通管理、环卫保洁、冬季清雪等现代机械装备投入,提高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推行市场经营,组建城市经营管理公司,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探索实施道路管护、城市绿化、湖泊治理、垃圾清运等市场化经营,加快城市管理专业化、社会化。
(三)加强综合整治。以创建“三优”文明城为载体,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建立城管、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十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实施“五化一畅”工程,以增加绿量为重点,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以清理违建为重点,提升城市美化水平;以治理脏乱为重点,提升城市净化水平;以塑造精品为重点,提升城市亮化水平;以整治裸露地为重点,提升城市硬化水平;完善交通控制指挥系统,治理动静态交通秩序,提高畅通水平,打造整洁有序、干净舒适的人居空间。
第七章 建设生态文明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节约利用资源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推广利用节能技术,鼓励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节约能源。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高耗能企业和项目准入制度,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强工业节能,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重点推进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工艺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燃煤工业锅炉节煤、余压余热利用等工程,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加强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产品,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大力推进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加强交通运输节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倡导使用小排量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进农业机械、商用民用等综合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完善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
(二)节约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节水技术应用,强化节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农业节水,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重点推进膜下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加强工业节水,大力推广先进节水型、无水型工艺和技术,重点推进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加强城市节水,加快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强化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开发云雨资源,推进雨水集蓄和应用,鼓励循环用水,支持一水多用和“中水”回用。
(三)节约用地。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保证投资强度,增加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大力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回收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对盐碱地、废弃地开发利用,提高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水平。
(四)节约用材。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技术工艺,鼓励采用新型材料、可替代材料和可再生材料。提高建筑物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推进木材、金属材料、水泥等节约代用。倡导简约包装,推广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加快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加强耦合联动,实现企业、园区、城镇和区域层面的循环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在重点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等工程建设,形成闭合循环工业链条。加强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加快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推进动物粪便、作物秸秆向饲料、肥料、新型能源转化,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宾馆、饭店、商场,鼓励包装、容器等重复使用。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西城再制造工业园区、大豆产业园等循环经济园区及企业建设。
(二)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支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重点推进粉煤灰、炉渣、废旧有机树脂等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子产品集中回收利用,地沟油、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
(三)促进低碳发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严格执行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利用新能源,努力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壮大低碳节能工业体系、低碳高效交通体系、低碳绿色建筑体系、低碳生态农业体系和低碳宜居公用设施体系,推进高新区低碳园区试点工作,加快经济社会低碳化进程。探索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和低碳节能标识管理制度,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打造低碳大市。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财政和社会投入力度,以解决土壤、水体、空气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整治,大力改善环境质量。
(一)综合治理水环境。优先保护大庆水库、东城水库、龙虎泡等饮用水源地,加强南引、中引、北引等引水工程保护和水质监管。大力推进水系联通工程建设,增加外部引水,加强水岸环境治理,构建湖泊水系连通、水体自然流动、水质更加优良的新型水系。加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管网配套建设,完善收集系统,建立多级污水净化防护体系,重点推进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和让胡路区、大同区、肇州县、林甸县及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