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增非住宅商品房总量:参照2000年以来杭州市非住宅竣工面积占总竣工面积28.54%的平均比例,结合目前实际,“十二五”期间非住宅商品房开发量应占总开发量的比例20%左右。非住宅商品房规划年开发量在203-237万平方米,五年开发总规模1015-1185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年开发量133-167万平方米,五年建设总规模达665-835万平方米。
(四)用地供应计划。
1.保障性住房用地。“十二五”期间,全市保障性住房用地(净地)总需求量约为11500亩,平均每年供地2300亩。其中,主城区按平均容积率2.5计算,需保障性住房用地约为8500亩,平均每年供地1700亩;其他区、县(市)按平均容积率为1.8计算,需保障性住房用地约为3000亩,平均每年供地600亩。
2.商品住宅用地。“十二五”期间,全市商品房住宅用地(净地)总需求量约为34350-38350亩,平均每年供地6870--7670亩。其中,主城区按平均容积率2.5计算,需商品房住宅用地约为13500--17500亩,平均每年供地2700--3500亩;其他区、县(市)按平均容积率1.8计算,需商品房住宅用地约为20850亩,平均每年供地4170亩。
3.商品公建用地。“十二五”期间,按平均容积率2.5计算,全市公建用地(净地)需求量约为6100~7100亩,平均每年1220~1420亩。其中:主城区公建用地需求量约为4000~5000亩,平均每年800~1000亩。
(五)产业化发展目标。
1.新建住宅全面执行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积极采用太阳能光电和光热系统,至2015年,实现50%的新建住宅使用太阳能光电和光热系统。加强建筑节能改造,至2015年,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完成50%。
2.逐渐取消毛坯房,积极推广一次性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逐步推广和实施住宅工业化生产模式。至2015年,销售住宅实现30%一次性装修,主城区达到60%。
3.逐步完善住宅性能认定。至2015年,新建住宅全面达到国家A级性能认定,性能认定通过率达到30%。
4.积极推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项”新技术,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
5.制定“绿色评级”节能标准,建设1~2个低碳社区,5~10个低碳建筑的示范项目。
6.培育若干个集设计、开发、施工、材料物资供应、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大型住宅集团公司,引导建设一批核心能力强、影响范围广、产业带动效果明显的龙头示范企业,扶持创建若干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鼓励房地产及关联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
五、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事关杭州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重点防范投机性需求过旺、房价过快上升带来的社会风险、金融风险。
1.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科学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有效供给,限制中高档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禁止别墅类用地供应;严格执行90/70的住宅套型比例控制,合理调整商品住房的供应结构。
2.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项目审批与开竣工时间监管制度;加大打击囤积土地、捂盘惜售、欺诈销售、抽逃资金等侵害购房人权利的行为;完善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测,加强对闲置土地的调查处理;严格资质管理,建立企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推进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3.做好房地产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加强房地产风险预警工作;建立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规范开发商对预售资金的使用;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防范专项资金,防范项目资金链断裂给社会稳定带来的不良影响。
4.加快发展特色房地产。发挥房地产业对推动经济升级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带动作用,引导房地产业进入片区改造、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等领域,加快城市建设速度;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创意地产,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总部经济等特色地产。
5.把握正确的舆论引导,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宣传,畅通房地产市场信息渠道,客观、公正地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倡导经济适度的住房消费理念,鼓励选择科技含量高、全装修、节约环保型住宅,鼓励支持房屋租赁市场发展,引导广大群众逐步树立住房梯度消费观念。
(二)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扩大保障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