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新区体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取得瞩目成就。滨海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国务院正式颁布《
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把握体育工作方向,围绕大局,积极做好体育事业各项具体工作,群众体育蓬勃开展,青少年体育与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化意识不断增强,体育事业其他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十一五”期间共培养和向国家各级各类竞技运动项目输送运动员405人;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4枚,银牌34枚,铜牌64枚。 群众体育运动方面,全面落实“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近年来全民素质检测水平逐年提升;共计开展各类群体活动600项,形成太极拳、健身操舞、健身气功等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群体运动项目。体育事业为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在充分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区体育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一是体育设施落后,不能满足高水平体育竞赛和群众的健身需求,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体育人口构成比例不尽合理,存在着青少年和老年人多,成年人少,健身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体育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需要进一步整合提升。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成为新区开发开放的迫切要求和新区人民的强烈期盼。
二、“十二五”时期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素质为根本,主动适应新区开发开放,主动满足新区人对体育的需要,坚持体育为群众服务,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体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争当排头兵,为不断提升滨海新区的城市文化品位与国际影响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普及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育的普及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新区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科教兴体,推进体育的特色发展。以体育科研为先导,注重体育科研与体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一般竞技项目与优势拳头项目的协调发展,形成新区体育特色。
3.坚持解放思想,推进体育的创新发展。在巩固已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体育工作与社会各项事业相适应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与实践、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努力创新,使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4.坚持文化建设,推进体育的内涵发展。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化体教结合,鼓励全民参与,引进各级各类竞赛等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新区体育的软实力。促进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展现新区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新区体育整体均衡发展,区域特色发展,理念超前发展,全民健身组织和网络健全,居民身体素质全面提升,体育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优势竞技项目,使体育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迈入体育强区行列。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滨海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体育健身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5%以上,体育人口和市民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体育场地整体布局科学、规范、合理,人均体育活动占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位于全国领先行列。加强体教结合、建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体育。在保持现有田径、排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上项目,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国际知名体育品牌。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打造现代体育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赛事,充分发挥大型体育赛事和群体活动在提升城市形象、营销城市品牌、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市民凝聚力和自豪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新区体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新区体育的根本任务,着眼于群众多层次不同人群的健身服务需求,努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引导和发展各类人群的体育协会,使得新区每一个街道、乡镇都有体育组织,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加强市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面向大众的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完善区、街(镇)两级体质监测网络,不断提高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