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十政发〔2011〕4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减少贫困,缩小差别,加快推进和谐十堰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结合十堰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以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创新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减少贫困人口40.22万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941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涌现了一批扶贫开发先进典型,创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经验,由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十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扶贫开发面临困难与机遇。十堰是国家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五县一市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区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扶贫开发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现有贫困人口89.2万人,贫困发生率33.3%。二是收入水平低,稳定增收难。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比全国5919元少2420元,比全省5832元少2333元 。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留守农民素质低,开发能力弱,产业扶贫遇到许多新难题。三是基础设施差,制约因素多。通村水泥路覆盖人口仅60%,尚有30%的村民小组仍是砂石(土)路;还有128万人没有实现饮水安全,33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生存艰难,发展受限。四是生态建设任务重,政策性限制严。我市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国家功能区划分为限制发展区,建设成本高,限制因素比较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扶贫开发新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省新十年《纲要》全面启动,我市整体已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秦巴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入推进,库区移民后扶政策及中直对口帮扶水源区力度不断加大;中部崛起和“一城两带”战略的实施,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更多更有利的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市多年来扶贫开发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十二五”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