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农居等宣传力度,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教育的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综合科普活动,促进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六进”活动。
建立多种形式的地震科普教育与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科普教育场馆,适度建设采用高新技术手段的专用地震科普教育与培训基地和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实现市本级和各县(区)至少有一个科普教育基地的目标。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和重大地震事件等开展宣传活动,每年确定一个防震减灾宣传主题,在全市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带动全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争取在“十二五”末,全市有100所学校创建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尤其是开展多部门、多单位、跨行业的综合演练,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自我防护与应急处置能力。
7.加强县(区)地震机构建设,增强基层管理能力。
努力推进县(区)地震部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健全县(区)地震工作机构,推行责权利相统一,激发市、县(区)地震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活力。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百色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重新启动百色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三合一”项目建设:占地面积2430.98㎡,建设规划为主体建筑1800㎡,附属设施600㎡;“色五井”地下水位观测站,孔钻井深1349.48m,井孔直径1.2米;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拓展应急指挥中心功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县(区)级地震应急指挥分中心,每个县(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达到800㎡以上,满足地震应急处置的工作需要。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配备流动应急信息系统专用车等设备,满足地震现场指挥部和现场工作队工作需要,确保与后方指挥部之间信息快速传递。
(二)百色市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建设。
完成百色市虚拟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包括那坡测震台和西林测震台设备安装、调试、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百色GNSS基准站”的后期维护建设;恢复重建澄碧湖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建立12个县(区)地震信息节点,满足地震信息快速传递的需要;在每个县(区)级建设1个地下流体观测站,补充流体观测能力的不足;强化地震动物异常观测,建设1个市级地震前兆动物观测中心,并逐步安装“全球眼”,实现地震前兆动物观测数据实时传输,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宏观观测点,提高地震宏观异常信息捕抓能力;购买一台应急流动数字测震台,完善现有的观测台站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