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队伍建设。
(1)矿山救护队建设。重点支持吉煤集团所属的辽源、通化、珲春、舒兰、杉松岗矿业集团国家级矿山救援队建设,配备处置重特大复杂事故的高、精、尖设备,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做好大功率水泵、大型钻探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防灾避险和应急救援能力。依托吉煤集团成立吉林省煤矿救援中心。争取将白山市矿山救护队纳入国家级救援基地建设规划,同时积极扶持海沟金矿、夹皮沟金矿、龙井翰丰矿业等骨干矿山救援队伍建设。
(2)危险化学品救护队建设。重点加强吉林石化公司国家级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建设,积极扶持四平昊华、吉林油田等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力争使其装备达到国家级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水平。继续完善依托消防部队开展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市(州)及县 (市、区)在化工产业密集区、重化工产业带和重大危险源集中区域,依托大中型企业以及消防部队现有救援队伍,建设地方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
3.大力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各市(州)建立二级平台,完善各类应急资源、专家、队伍等应急数据库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和保障。依托应急平台,建立健全事故信息和预警信息接报处置程序,完善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和水平。
4.大力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以落实《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为重点,制定《吉林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规定》。按照 “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引导、推动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积极开展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培训和演练工作。加大指导力度,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衔接性。
(七)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保障能力。
1.加强基层监管监察机构建设。着力推动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到2015年基本完成乡镇、街道机构建设工作,重点乡镇、街道建立独立的安全监管机构,配备2至3名专职监管人员;非重点乡镇、街道建立合署办公的安全监管机构,配备1至2名监管人员,形成完善的省、市、县、乡四级监管网络。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执法职责和程序,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的作用。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设立安全监管执法机构,并将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监管体系。
2.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监管队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选拔与培养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监管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到2015年,使全系统掌握安全监管工作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达到30%以上。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分级分类建立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岗位能力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新知识、新法规培训,到2015年对全系统安全监管人员轮训一遍。坚持执业资格制度,及时组织新加入安全监管系统人员执业资格培训,到2015年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培训及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建立基层或企业锻炼制度,到2015年安全监管系统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
3.完善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条件。推进安全监管部门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省、市、县安全监管部门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分别为100%、80%和70%。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实训体系,到2015年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定期实训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构建各级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信息化共用共享系统支撑平台和保障体系以及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4.完成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化建设“金安”工程总体方案,完成省安全监管局政务信息系统和10个市级节h点、63个县级节点的专网建设,建立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化传输;研究建立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重点监控安全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调度与统计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库群,建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
1.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机构。继续实施 “科技兴安”战略,强化科技进步对安全生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支撑中心、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技术支撑中心、甲级特种劳动保护用品检测检验中心、矿用安全设备设施检测检验中心5个省级专业中心及相应实验室;依靠实验室建设相应的检验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