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带资金和项目到基层创业、办实体。加快农业机械化,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3.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职称评定标准。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十二五”期间,全省完成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3000万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0万户。
四、壮大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按照“城乡统筹、‘三化’同步、富民强县”的要求,组织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鼓励各县发挥特色优势,抓好立县产业和立县项目,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做大做强农村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引导县域特色产业与农业生产对接,与全省主导产业对接,与城市经济对接,与大企业大集团对接,加快构建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新格局。
1.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支持县域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企业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对接配套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形成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县域骨干企业。
2.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培育县域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50个,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300个,50%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各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加快县城经济建设。按照“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聚集”的发展思路,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带动能力,把县城打造成县域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口转移居住中心。充分发挥县城中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县域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项目向园区投放,创新要素向园区汇集。“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个以上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新格局。
4.强化招商引资。依托现有产业、骨干企业基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竞争性强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兴业,鼓励现有企业自主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农民就近转移就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民营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民营服务业,到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争取占民营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支持营业收入超5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全省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100个以上。
(二)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按照“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升功能、创新业态”的发展思路,支持引导城市三产向农村延伸,做大面向农村的生产性服务业,做优面向农民的生活性服务业,将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农村服务业对接首都、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圈,将沿海地区打造成为农村开放型服务业的先行区,将冀中南地区打造成为城乡互动、产业联动的农村服务业示范基地,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1.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将服务范围向农村拓展,构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加快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重点改造升级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