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亿元,共修建贫困村通村、通屯道路2111条6249公里,独立桥119座,人畜饮水工程2787处,沼气池10214座。全市317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通达率到93%以上;生产、生活用电实现了村村通;90%以上贫困村贫困人口解决了饮水难问题。

  --产业化扶贫形成一定规模。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5243.15万元,共实施129个扶贫产业开发项目,种植桑蚕、木薯、速生桉、甘蔗、超级稻、中药材、百香果等35万亩,发展养猪、牛、羊、鸡650万头(只、羽)。产业扶贫项目覆盖317个贫困村,受益贫困农户13万多户,在马山县兴科村实施的百香果“异地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初显成效,上林县桑蚕扶贫产业的发展引来4家加工企业,带动全县农民增收。

  --扶贫贷款助推增收效益彰显。发放扶贫到户贷款2.44亿元,获贷农户累计达3.5万户;发放扶贫项目贷款2.57亿元,扶持13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58个贫困村近10万农户发展生产,增加了收入。

  --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提高。累计培训12.5万人次,使每户都有1-2名劳动力掌握开发项目所需的生产技术;组织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0万人次,组织带动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0多万人次,为贫困人口增收拓宽路子。

  --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小学生入学率为99%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4%以下,全面改造农村校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免学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农合全面覆盖贫困县,农民参合率达90%左右,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95%以上贫困村建有了卫生(计生)室;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乡镇建有文化站、贫困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贫困村建有办公用房、农民培训用房。

  (二)主要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系统全面发展的较好时期。尤其是2004年原南宁地区5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后,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扶贫事业不断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为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一是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协调推进。在加紧推进率先发展过程中,毫不放松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建立党政领导负总责,部门分工、协调配合的领导机制,实行分级负责,考核问效。建立市、县(区)扶贫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为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二是紧紧围绕贫困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优先重点解决。采取争取中央、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增加投入,贫困地区群众自筹等多方筹措资金,大比例的资金投入贫困村、革命老区村基础建设,打造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硬件设施,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三是紧紧围绕贫困村群众增加收入,拓展脱贫致富门路。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抓好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起到了直接的带动作用。四是紧紧围绕提高扶贫效益和水平,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强化专项扶贫工作职能,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开展扶贫资金监管“安保工程”,扶贫、财政、监察、纠风部门配合开展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开展纠正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不正之风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使用。五是紧紧围绕凝聚扶贫工作合力,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帮扶。把机关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列入了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把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作为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改变机关工作作风和培养锻炼干部,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办好事实事的重要途径,全市110个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落实了定点帮扶任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