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和引进推广农作物、牧草新品种30个、畜禽新品种5个,其中17个农作物新品种、8个牧草新品种和2个畜禽新品种通过自治区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创新与示范推广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32项,新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67%以上。马铃薯产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了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草畜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农业科技专项引领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34项,开发新产品18个,“银鸥”牌淀粉、“绿旗剪”牌苜蓿产品、“金糜子”牌白酒等一批产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效应初步彰显。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防控流行病的能力明显增强,重大疾病诊疗业务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培育和天然植被恢复重建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和马铃薯、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参考依据。科技特派员实施创业行动计划,实现科技创业产值3亿元。各县(区)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富有成效。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创新领域窄、深度浅、水平低,农业科技创新局限于种植、养殖的初级生产阶段,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质量标准开发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工业、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尚属空白;科技成果总量少、层次低,尤其拥有商品化、工程化、产业化开发亮点、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科技成果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商品化、工程化、产业化开发步伐缓慢。
二是科技投入能力薄弱。科技资源不仅匮乏、而且分散,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开发机制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尚未真正突破;企业科技基础薄弱、投入能力低下,科技创新的主体功能尚不成熟;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能力;科技进步面临着资源与机制的双重制约。
三是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经费严重不足,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滞后;科技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梯队结构断层,科研领军人才奇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需求及发展思路
(一)发展需求。在“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原州区建成全市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培育盐化工及煤电一体化、以草畜和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其产品深加工、物流及服务业、旅游业、劳务产业;建设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基地、六盘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集散基地、六盘山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及文化休闲避暑度假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制约,全面推进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多产业并举转变,实现产业战略转型
(二)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创新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以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制约为重点,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作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坚持“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于“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拓展领域、延伸环节,深化精度、提升层次”,推进农业优化升级和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在新的起点上,引领产业战略转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