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2015年,已建文化共享工程实现全面更新换代。全面建成省级图书馆、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面建成省级图书馆、区级图书馆数字化推广工程,有条件的县级图书馆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市级群艺馆,区县文化馆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任务。鼓励农村文化中心户、小区文化会所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努力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提高文化的科技服务水平。
专栏3 文化事业惠民项目
项目名称
| 主要内容
| 实施时间
|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 包括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服务点、村文化室,力争实现社区文化室免费开放。
| 每年
|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
| 改造升级文化共享工程,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建设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 适时
|
惠民电影
| 每月至少1场电影到村和社区,农村中小学每生每年6场
| 每年
|
农村文化中心户(小区文化会所)
| 每户(会所)至少配备一套书架、一套阅览桌椅、一个阅报栏、一副乒乓球台、一个篮球架、一批书刊报纸、一套音响
| 适时
|
(六)开展达标创建工作。开展全国、市级文化先进区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工作。其中,市级文化先进区县新命名5个以上。2012年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评估定级全国试点工作,2013年开展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2015年开展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开展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全市“十佳特色文化社区、广场、校园”,以及“十佳文化新作、文艺新苗、文化企业”评选命名,两年一次,长期开展。
二、艺术创作生产
进一步强化艺术创作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大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创新。深入发掘整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既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性的文艺精品。大力实施“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优秀的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的市民。
(一)突出重点门类。大力繁荣舞台艺术,川剧、歌剧、京剧、话剧创作排演5部以上作品,打造3-4台优秀剧目。杂技推出1台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20个以上优秀节目。音乐创作3部以上大型器乐作品、3部以上大型声乐作品,推出10首以上群众喜爱优秀歌曲。创作排演1-2台舞剧,推出1台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创作10个优秀舞蹈节目。曲艺推出1台优秀剧目、10个优秀节目。实施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等优秀美术作品50件。“十二五”期间,创作重庆本土重大题材戏剧、音乐、舞蹈作品30台(件),文学、影视作品20部,美术作品50件,合计100部(件)新作,并努力实现其中30部(件)作品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电影“金鸡”“百花”奖、电视“金鹰”“飞天”奖以及国际上有关文化艺术奖评选中入围和入选,全面提升重庆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健全重点选题发布机制。每年公开发布一次舞台艺术创作选题,实行院团承接选题,确定一度创作人员和完成时限,拟定创作计划,经市舞台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审定后实施。二是健全作品评审机制。在作品创作排演过程中,由市舞台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对新创作品进行全过程指导,深入论证评审,提升剧目质量。三是健全深入生活机制。各专业艺术单位要坚持选派优秀青年创作人才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体验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感受时代脉搏,听取人民心声,为创作出更多的“三贴近”舞台艺术佳作奠定基础。同时,定期组织老年、中年剧作家开展采风活动,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变迁,增强改编、新编作品的时代气息。四是建立演出补贴机制。根据作品演出场次多少,结合演出效果评价,对重点剧目给予一定的演出场次补贴。同时,推行主创人员参与演出收入分配。五是建立配套奖励机制。对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优秀剧目和演职人员按1:1给予配套奖励;未设置奖金的获奖项目,参照同等级奖项给予奖励。六是建立保留剧目评选制度。定期举办专业文艺院团保留剧目评选活动,对演出场次达到100场以上的优秀舞台艺术剧目,由市文化广电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院团保留剧目,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七是健全考核督促机制。对重点创作剧目实行目标管理,下达年度任务,定期检查考核,做到实施一个成功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