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国产高速动车组列车、重载货运列车投入运营。省市际公路客运班车的中高级客车占85%,货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44.7%。船舶平均吨位较2005年增加40%以上,船舶标准化率达到30%。民用机场导航设备全面升级,旅客运输机型普遍更新。施工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内河千吨级专用浮吊、900吨轨道架梁机等大型成套装备投入使用。
生产技术不断创新。高速铁路建设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高速公路推广胶粉沥青路面,跨江桥梁应用大体量塔墩深水沉井基础施工,跨越繁忙铁路干线桥梁使用转体施工方法,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装卸集疏采用一体化工艺。邮政投递初步建立信息实时管理系统,报纸发运实现全程监控。
(三)运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综合运输能力显著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交通安全明显提升,客、货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6.98%、27.72%,周转量分别增长13.26%、35.49%。
服务范围持续扩大。铁路运输覆盖各市,开通至东北地区的直达旅客列车;公路运输覆盖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乡村两级客车通达率为100%和98%;民用航线通达城市由“十五”末的30个增加到39个,开通至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区航线;沿江五港开通集装箱运输定期班轮,江海联运和直达运输得到加强;邮路总长度较“十五”末增加15864公里,邮政普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铁路客运全面提速,货运能力得到释放;道路班线客运和旅游客运公司化经营比例分别达56.4%、90%,公路集装箱运输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省内各市基本实现同城一、二级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部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邮政代理联网售票;全省高速公路货运车辆实行计重收费,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开展“微笑服务”;合肥快速公交系统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宣城市实施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
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和沪苏赣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完成联网,实现不停车收费。治理道路运输超载,全省增设59个二类治超站,建成并投入运行省和各市治超监控中心。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和省路警联合指挥中心投入建设,水上安全监控中心和一类渡口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使用,空管新技术推广应用,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交通事故次数和人员伤亡数持续下降。
(四)交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行公路和水运重点工程“省市共建”,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建立以合资方式为主的铁路投融资模式,实施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建立完善长江岸线资源管理机制。推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模式,初步建立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港航建设投资公司,开展收费航道试点。组建新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探索综合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模式。推进邮政行业政企分开,实行普遍服务与竞争业务分业经营。加强综合交通建设协调,建立交通线路交叉穿越问题协调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路网布局不完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足;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公共交通发展不足;农村交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不够完善;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运输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运输市场体系不健全,交通体制改革尚需继续深化。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将进入整合资源、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历史新阶段,既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期,更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客货运输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全省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10.2%、周转量增长10.3%,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8.1%、周转量增长8.4%。为适应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继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客货运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