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预测预报能力
1.推进和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立和完善精细化、定量化水平更高的气象预测预报系统。集约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综合探测手段,加强短时暴雨、雷电、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前期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时效。进一步完善各种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方法。着力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能力,着力提高预报的精细化程度。把预测预报员队伍建设作为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重要保障,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多灾种预警、交通运输高影响天气预警和气象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气象次生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开发和完善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旅游气象等重点领域专业专项预报系统。强化农用天气预报、交通旅游、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建立设施农业、渔业、长枣、葡萄等特色产业专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加强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的监测,提高对关键气象要素、气象灾害、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定量评价能力。进一步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提高气候业务的自动化程度。
(三)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1.加快建设城市气象监测站网。优化调整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对国家级气象台站进行优化升级,基本实现国家级气象台站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不断提升国家气象观测站的稳定可靠运行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建立城市环境、交通、旅游、雷电、电力等专业气象观测网。
2.大力开展湖泊湿地生态气象观测。在湖泊湿地建设小气候、物候、碳汇、大气干湿沉降、植被生长环境等方面的观测设施,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湖泊湿地保护积累观测资料,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针对设施农业、渔业、长枣、葡萄、有机大米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监测。加强永宁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能力建设。
4.推进信息共享和气象探测技术保障工作。积极推进气象与水利、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应用的综合效益。完善气象探测与信息技术保障支撑系统。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健全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农业、国土、林业、水利、环保、交通、卫生、建设、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完善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建立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网络,普及乡镇气象工作站,规范和发展农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银川市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建立乡、镇、村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制度;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编制以暴雨、沙尘暴、冰雹为重点的气象灾害区划和防御规划;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论证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水平;推进防雷减灾的社会化管理;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