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农业生物灾害防控
建立完善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农业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控能力,减轻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业生物灾害准确预警、有效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建设和完善生物灾害监测网络体系,重点建设观测网和实验室等设施,加强市级及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设,使生物灾害中短期预测预警准确率达85%以上,长期预测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
--建立和完善市区级生物灾害预防抗御及救援站,强化市级和区域性生物灾害预防抗御及救援指挥中心的功能。
--加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警,加强入侵危险有害生物的监控防控,确保不出现重大的生物灾害,确保人、畜、环境安全。
--粮食作物生物灾害损失一般年份控制在5%以内,特殊年份控制在8%以内;经济作物生物灾害损失一般年份控制在8%以内,特殊年份控制在15%以内;重大生物灾害和危险性生物灾害的为害损失控制在8%以内。
三、主要任务
(一)“三防”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的预测预警及指挥协调体系。对全市大中型水库、重要堤围、渔港以及三防设施的重要部位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大力开展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开发集预测预报、演算分析、决策支持为一体的三防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加强乡镇三防能力建设,逐步开展各镇(街道)防汛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全面推进防洪抗旱防风减灾工程建设,开展中小流域、小流域治理和内涝整治工程,对病险水库、大中型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
完善以人为本的预案体系,不断完善防御台风、特大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应急处置、人员转移方案,层层落实防汛责任,提高各类三防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完善布局科学的抢险保障体系,加强三防抢险队伍的能力建设,完善物资储备仓库,有计划地补充相应的储备物资,为三防应急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区域与行业间的统一指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强化与相邻市、县的协调合作,信息互通共享,提高防汛防旱防风的科学决策与应急处置能力。
(二)气象监测预报预防
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建设江门新一代天气雷达(S波段),风廊线仪和车载式流动观测系统;优化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的建设;加快建设鹤山、恩平的国家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建设银洲湖海洋综合气象探测基地、海洋气象(台山或川岛)综合探测基地,加强大风、大浪、海雾和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加强灰霾观测系统的建设;加强温室气体观测网的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加强农业、交通、电力等高影响行业特种气象观测;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山区、水域、城市、偏远村镇、灾害脆弱区和易发频发区气象监测,建设气象多灾种综合监测平台,充分发挥综合观测网的效益;积极落实水利部等7个部门共同推进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认真做好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境综合观测区和南海海气观测区气候变化观测工作。
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快建设江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中心,综合运用多种观测资料,建立先进的资料同化系统;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优化临近预报、短时预报、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强化延伸期预报和区域气候模式的本地化应用工作;建立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综合分析系统;努力实现“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气象灾害预报,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的预报水平,加强高敏感、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实现对多种灾害预警防御的统一协调、指挥和调度,提高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完善气象灾害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公众满意度。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突出增强为各级党政领导防灾减灾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快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实现气象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各部门综合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高敏感、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服务平台,提高为各行业、各领域、重大社会活动、重大社会事件、重大工程的气象服务能力,建立气象灾害灾情监测、采集、评估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提高雷电防御的科学性。
强化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的快速、安全处理和发布能力。进一步整合现有气象通信系统,逐步实现气象信息的“更快”传输、有效的发布,逐步满足气象灾害监测数据快速、准确、安全、可靠地传输。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保障大数据量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快速处理。
(三)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完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建设,优化地震监测台站布局,建设地震数据台网中心,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体系,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值班和地震信息报送工作;新建地震烈度速报网,在各市、区增设烈度速报观测点,为震后快速灾害评估、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撑。加强与省地震台网中心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服务,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和速报能力。
建立和完善抗震设防行政监管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切实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结合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结果,推进重要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特别是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改造。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抗震设防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小区,引导农民推广和使用农村民居抗震技术。全面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完成恩平--从化、西江等断裂探查,建立健全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工程建设、国土规划、防灾减灾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