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渔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渔港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对渔港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20万元渔港维护专项资金,用于日常维护崖门、广海、沙堤、横山4个渔港。扩建横山渔港,使横山渔港的水域面积由原来的8万平方米扩大到23万平方米,港池容纳渔船数量由300艘扩容到800艘。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支持沿海各市(区)争取国家和省渔港建设方面的配套和奖励资金。先后完成了崖门渔港申报国家一级渔港、广海渔港申报二类渔港、横山渔港申报三类渔港竞争性奖励的有关工作。目前,崖门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了农业部的批复,广海、横山渔港被省列入二类渔港建设计划。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2009年以来,我市坚持不懈地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已有50个社区完成了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各项工作。
3.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救援机制不断完善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了各级、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演练常规化、制度化。
应急平台初步建成,建立了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电话咨询、手机短信、街区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发布能力不断增强。五邑各地气象部门及上川岛气象站已全面开通视频会商系统,可与全国联网会商。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地面宽带通信组成了气象信息网络,气象电视、气象声讯电话、气象短信服务、气象电子显示屏、因特网站等组成了气象信息发布网络,组建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信息员队伍,有效地提高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及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初步建成,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健全。在省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已完成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建设,通过移动公司的光纤与省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中心组成专网。目前,正在开展县级系统的建设及船载终端的配备工作。
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基本形成以公安、武警等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救灾物资储备不断充实。制定和印发了应急物资储备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科技、水务、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筹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和装备。同时,民政部门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8个,储备衣物、棉被、棉衣、救生衣、帐蓬等物资一批,可应对一般性自然灾害救助需求。
4.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不断推进
多年来,我市坚持利用“5·12防灾减灾日” 、“地球日”、“防震减灾宣传周”、“7·28 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月”、“科技三下乡”等时机,采用各种宣传方法,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增强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存在问题
我市防灾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有:防灾减灾管理机构和综合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基层队伍力量薄弱;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够强,尚需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防御、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等基础能力建设比较薄弱,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综合防灾能力亟待提高;灾害应急指挥协调、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发布能力有待提高;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应用不够广泛,减灾实效有待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村,科学防灾的意识和能力均较弱。
(四)面临形势
我市自然灾害种类多,主要有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等,具有易发性、多发性、并发性和重发性等四大特征,每年都给我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各类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发生,灾害预防防御治理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新变化。我市处于珠江三角洲西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受异常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较高;近年发生的地震灾害也预示着全球进入地震灾害相对多发期,我省地震活动也进入相对活跃期,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随着出入境人流、客流和货流的不断增长,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相互耦合影响更加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将造成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放大,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将面临灾害多、灾情重、防灾减灾任务艰巨、社会管理责任大等重大挑战。
二、“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幸福侨乡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御治理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预警、预防抗御、应急救援指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努力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灾害损失对GDP的影响率明显降低。
1.三防
树立“防洪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抗旱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理念,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建立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相结合、人水协调的三防防灾减灾体系,有效控制常遇水旱风灾害;在遇较大水旱风灾害时,全市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影响;在遇超标准水旱风灾害时,有预定方案和切实措施,确保社会稳定,不致影响全市长远计划的完成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局部地区遭受灾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济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