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农业生物灾害
目前已有300多种常发性的农业生物灾害,一些次要病虫发生和危害明显上升,草害发生种类多、面积大,鼠害猖獗,蝗虫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黄龙病、蛀果虫、香蕉烂根病、香蕉黄叶病等疫情尚未得到根治。
(二)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动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艰苦努力,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灾害损失占GDP平均比重明显下降。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不断完善,预警水平有所提升
三防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实现了纵向到省、市、县、市属工程管理单位的网络联通、信息采集和三防水利异地视频会商功能,横向到水文、气象等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2007~2010年全市共计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5714.43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1507.67万元),初步建成了集视频会商、三防水利地理信息、水雨情实时监测、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三防预警通信于一体的三防水利信息系统,为科学决策、主动防御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撑和保障。
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由自动气象站(遥测站)、区域自动站、沿海加密自动站、强风观测自动站、海岛自动站、台风破坏力校准站、农业气象站、GPS/MET、能见度仪、地温红外感应探测场和户外灾害天气实时监测点、水文监控点以及天气预警雷达、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组成的区域中尺度天气立体监测网,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基本实现了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
建成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气象综合应用业务平台、春季大雾预报预警业务系统、MM5预报业务系统、逐日最高气温预报系统、气象要素图形显示及精细化雨量预报系统、灾害天气历史资料查询系统及原有的雷达卫星云图和自动站资料实时显示系统、暴雨预报系统、观测站\自动站实时资料数据库、共同构成了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测能力和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针对性都有所加强,初步形成由0-2小时临近预警系统、3-12小时短时预报模式和12-120小时短期预报模式组成的中小区域客观指导预报系统。“十一五”期间,具有参考意义的天气预报由原来的3天提高到7天,暴雨和台风的预报准确率分别比“十五”时期提高了12%和8%,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为100公里左右。
初步构建了空间、地表、地下三位一体的立体地震监测系统。我市“十一五”期间建立了2个强震台和1个GPS观测站,升级改造前兆观测台1个,并与省地震台网中心实现了联网和数据共享,安装了全省地震速报终端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省级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信息。通过新建、改建和升级各类地震台,我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以上。
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市、县(市、区)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初步建立县(市、区)、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配备专用监测车辆一台以及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检测设备一批,59个检测项目通过了省计量认证,具备了简单的赤潮监测、海洋与渔业环境突发应急事件监测的能力。监测站还不断加强与国家、省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联系,及时了解有关海洋灾害信息,以便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已完成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建设,通过移动公司的光纤与省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中心组成专网。
农业生物监测预警及防控能力不断加强。在重点地区建立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每年根据农时及时进行监测,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农民施药防治效果较明显,基本上能把粮食作物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度高。建立了动态的有害生物疫情数据库,和对有害生物的快速反应体系,设立生物灾害监测点,建立病虫档案,按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严密监控。
2.自然灾害预防措施不断落实,抗御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机电排灌建设议案等,大部分险患工程得到及时治理,水利工程整体防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在2010年防御暴雨、台风过程中,全市583宗水库工程共拦蓄洪量1.9364亿立方米,减少农田受灾面积18.596千公顷,减少受灾人口55.038万人,减少城市进水1座,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44亿元,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
城乡地震灾害综合抗御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按照《
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台山核电、江珠高速北沿线等一批重大项目进行了建设项目场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开展了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累计完成调查建筑面积1亿平方米。在各市、区农村或城乡结合部进行地震安全农居示范村建设,开展农村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农民工匠技术培训班,使广大农村的建房抗震意识深入人心,有效提高了我市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和各县(市、区)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积极筹集资金约4200元,完成了恩平市洪滘中学、江海区滘北富田村、市第一幼儿园、市区胜利路凤山、台山市深井镇地面塌陷等10多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搬迁工程2处,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初步建立县(市、区)、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