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在全省和全国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较好地树立起我市的文化形象。
--积极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获省级、国家级奖项,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在全省文艺创作工作中处于先进行列。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1.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的重点文化设施,着力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设星光公园二期、迎宾广场、江门演艺中心、动漫主题公园等,力争到2015年建成新的市体育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文学艺术创作交流中心、科学馆、大剧院、报业大厦、购书中心。
2.各市、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蓬江区的陈垣纪念馆、白沙茅龙书法公园,新会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台山市的广东台风博物馆,开平市的谭逢敬艺术院、新美术馆,鹤山市的新体育中心、新博物馆、新图书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文化中心,恩平市的文化曲艺中心、新博物馆、展览馆等,要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实施基层文化设施覆盖工程。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完善市、县、镇(街)、村(居委会)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各市、区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公共基础文化设施达标工程,至2013年,全市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全部达标。至2015年,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确保城乡群众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建成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到2015年,各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全市80%镇(街)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一级站标准;全市全部行政村和社区文化室实现“五个有”标准(即有一个综合活动室、有一个综合文体小广场、有一个文化宣传橱窗、有一批书报刊、有一批文体器材设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含室外文化活动设施)1200平方米以上。
2.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紧扣主旋律,突出多样化,创作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侨乡特色的精品力作,提高侨乡文化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提供优质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各机关、企业和乡镇、社区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文艺活动和各类民间文化活动,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5年,全市镇(街)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特色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和侨乡数据库建设,建立完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和网上剧场。实现每个行政村拥有1间农家书屋,每年有文艺演出2场以上,电影放映12场以上。大力推进文化广场建设,普及全民健身舞,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社区和农村的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青少年宫”建设,丰富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校外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