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佛山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2.医疗机构设置。
  规划期内要大力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除了新规划的行政区域,其它区域原则上不再新设公立综合医院。各区域住院床位数实行总量控制;对医疗资源配置薄弱地区给以适当增量;依据卫生服务需求情况适度增加传染病、精神病、儿科、妇科床位数;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合理发展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慢性病家庭非基本医疗服务。
  (1)三级医疗机构。
  三级医疗机构为辖区内区域医疗中心,承担疑难危重病诊治任务,重点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建设好重点学科和相关学科群,实现医、教、研结合,承担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转诊、会诊服务,成为佛山市医疗卫生技术指导中心。其中三级专科医院为辖区内专科疾病治疗中心,重点负责辖区内居民的疑难重症疾病诊疗以及专科技术指导任务。规划期拟设三级医院17家,床位数总量为16700张,占全市总量的46.0%。即在原有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南海区人民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区妇幼保健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和禅城区中心医院等10家三级医院的基础上,争取将三水区人民医院、高明区人民医院、顺德区桂洲医院和广东同江医院等4家综合医院建设成为三级综合医院;顺德区中医院建设为三级中医医院;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要结合当前精神病防治要求,利用扩建机遇,努力达到三级专科医院水平。南海区新建一间民营的三级综合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医疗中心、佛山市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医疗中心,加强硬件和内涵建设,力争优势专科方面在全国同类医院中具有示范性。
  佛山新城位于佛山市中心组团,跨禅城、南海、顺德三区,是未来佛山市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要结合佛山新城建设规划,构建与佛山新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技术水平一流、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效果显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核心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卫生事业与自然和谐,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同步持续发展。结合新城未来人口增长趋势,同时考虑对全市乃至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规划1家远期为1000张床位规模的三级综合医院。本规划期内,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和重点开发区内一次性预留建设用地面积60000m2,配置床位数500张,建成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应急于一体的立足佛山新城、面向全市、辐射周边城市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为佛山新城建立高端的特色医疗,应对全市不断增长的妇女和儿童疾病医疗服务需求,规划1家远期为1000张床位规模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本规划期内,在重点开发区内选择交通便利,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地段一次性预留建设用地面积60000m2,配置床位数500张,面向全市提供妇女儿童疑、难、重病例的救治服务,作为佛山市妇女儿童专科疾病诊疗、应急和教研中心。
  (2)二级医疗机构。
  二级医疗机构是辖区内的医疗中心,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提供住院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科研和辖区内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技术指导和疾病转诊、会诊服务任务的综合性或专科性的地区性医疗机构。二级专科医院为辖区内专科疾病治疗中心,重点负责辖区内居民的专科诊疗以及专科技术指导任务。除了原来的 9家二级医院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继续作为二级医院外,拟新增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等32家二级医院。规划期全市二级医院共设41家,床位数总量14849张,约占全市总量的40.9%。其中:
  禅城区辖区内设二级医院6家,床位数总量为1500张,包括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市慢性病防治院)、佛山市口腔医院、禅城区南庄医院和禅城区张槎医院,新创建二级规模的民营专科医院2家(其中作为中间性医疗服务机构1家)。
  南海区辖区内设二级医院15家,床位数总量为6303张,包括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南海区大沥医院、南海区西樵医院、南海区黄岐医院、南海区里水医院、南海区盐步医院、南海区九江医院、南海区丹灶医院、南海经济开发区医院(由松岗、小塘、官窑医院整合)、南海狮山华立医院和广东省西樵山复退军人医院,新创建二级规模的民营专科医院2家(其中作为中间性医疗服务机构1家)。
  顺德区辖区内设二级医院14家,床位数总量为5096张,包括顺德区伍仲珮纪念医院、顺德区乐从医院、顺德区龙江医院、顺德区勒流医院、顺德区容桂新容奇医院、顺德区陈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北滘医院、顺德区伦教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顺德区均安医院、顺德区大良医院和顺德和平创伤外科医院,新创建二级规模的民营专科医院2家(其中作为中间性医疗服务机构1家)。
  三水区辖区内设二级医院3家,床位数总量为1075张,包括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三水区妇幼保健院,并新建1家二级规模的民营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高明区辖区内设二级医院3家,床位数总量为875张,包括高明区中医院、高明区妇幼保健院,新建二级规模的民营专科医院1家。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级及未定级医疗机构。
  本规划期要继续加大投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建立起一批硬件设施齐全、人员配备规范、功能落实到位,具有管理体制高效、标识统一规范、服务质量优良和服务效益良好的优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镇(街)范围设置,每个镇(街)至少有1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照每3-10万居民或每个镇(街)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向二级医院发展的镇(街)医院不再加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其余街道医院必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执业登记,不再使用或加挂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名称。规划调整后新成立的镇(街)必须有1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开展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主要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以及专科疾病诊疗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并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及未定级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增设住院病床,对原来已设的病床,要转变功能,压缩住院床位,逐步取消手术、产科等专科医疗功能,注重开展老年慢性病护理和康复项目,逐步转为护理康复功能病床。
  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可按照每个村(居)委会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对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的村(居)委会,可根据人口分布、卫生服务需求、医疗卫生资源、地理交通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0-10000居民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我市“十一五”期间已按要求达到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新增设的医疗机构与现有医疗机构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城市中心区内(不含所属农村镇)最短距离不应小于1公里,其他区域(含所属农村镇)最短距离不应小于1.5公里。
  佛山新城作为中心城区,未来人口将会快速增长,因此必须在进行新城建设规划的同时,预测远期人口数来预留建设用地,规划期按照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面积4000 m2、建筑面积10000 m2标准单独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按照每10000常住人口规模设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300 m2,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新建社区统筹规划,预留医疗用房。
  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居)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到2015年建成适合我市特点的城乡一元化、镇(街)村(居)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规划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级及未定级医疗机构床位数总量为4769张,占全市总量的13.1%。规划床位数分配如下:禅城区域1000张;南海区域1340张;顺德区域955张;三水区域840张;高明区域634张。
  按照分级管理和审批权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级及未定级医疗机构的具体设置,由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划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本区设置规划,并按国家、省相关规定报批、颁布、实施。
  (4)港澳台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
  根据《香港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管理暂行办法》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大陆设立独资医院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规划期内共设置5家港澳台独资医院(二级或三级规模),其中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区各设置1家(暂不列入医院床位规划表)。
  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中有关医疗服务事项的补充通知》(粤卫办〔2009〕36号)提出的要求,规划期内设置港澳服务提供者门诊部8家,其中顺德、南海、禅城区各2家,高明、三水区各1家。
  (5)院前急救体系。
  完善120急救网络建设。按广东省、地、县三级急救医疗中心基本建设标准建立急救(指挥)中心,并建立现代化的院前急救网络。市依托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佛山市急救中心,依托佛山市中医院建立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各区依托各区人民医院,建立依托医院型的急救中心,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各级各类医院应按照相关的建设标准与要求规范化建设急诊科,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的新型一体化医疗急救体系,到2015年建成适合市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佛山市现代化医疗急救救治体系。
  (6)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三级综合性中医院为龙头,以二级中医院为骨干,以乡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和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以及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治未病”健康工程,到2015年率先建立覆盖全市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