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市教育教学实际,建立科学有效的各级各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衔接的质量评价体系;编制科学、详实的学业评价标准;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学业质量抽测制度,加强中小学质量监控;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改革,淡化学业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重视其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综合素质;建立规范的教育质量发展报告制度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业质量状况,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逐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技能抽查与技能竞赛制度,逐步健全以技能为主体,综合考察学生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4、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依据分类分级管理职能,按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步落实广东省提出的建立有广东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检查与评估。
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质量及教育过程进行常态监督。
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检查,规范教育教学评估行为,充分发挥专业评估机构作用,提高评估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5、推动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遏制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积极探索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各区县初中学校的比例,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努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制度,加大对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力度。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读高等职业院校,着力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积极发动社会青年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和参加成人高考,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
6、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育人合作。完善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合作,共创和谐教育环境的长效机制。依托社区教育体系,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切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网络,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提高共建共育的整体效果。
(八)以专业发展为重点,加大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师德建设对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要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开展师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加强师德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师德的宣传表彰和考核管理等各项制度规章及具体实施办法,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科学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严格考核管理。三是要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等有关方面对师德建设的监督作用。
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切实加强教师培养。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网络培训,使广大教师接受高质量的网络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发挥省级、市级“教师工作室”作用,构建区域性教师培训中心。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和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时(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制度,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激发教师自主研修意识,培养自主研修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同时建立相关监管机制和评估督导机制,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纳入教师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育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继续与国内著名师范院校合作,开展关于校长及后备干部、骨干教师、优秀教育行政干部的“高端型”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引领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及得力教育行政干部,打造教育主力支撑人才队伍。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增加“双师型”专任教师的比例。
3、加强教师编制、聘任、使用与评价等管理工作。要以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为契机,完善教师激励方式,建立健全既适应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又能够充分调动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的学校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鼓励和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到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院校公开招聘急需的短缺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完善优惠政策,吸引师范优秀毕业生到我市任教。要合理配置中小学师资力量,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健全县域内公办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