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1.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向社区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及实有人口动态信息采集等服务;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文体活动,推进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发展社区法律、治安服务,推动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服务进社区,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实现法律服务社区全覆盖,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加强农村社区生产服务,将土地承包及纠纷调解、动植物疫病防控、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加强和改进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2.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支持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服务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推广、农产品收购、土地承包和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鼓励企业在农村社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3.拓展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积极推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1.科学合理布局。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坚持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2.健全完善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纠纷调解、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和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等功能,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社区全体居民。
3.推进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社区信息网络资源,规范服务内容及流程,建立连接自治区、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五级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力争到2015年,建成集社区党建、公共服务、社会事务、便民呼叫等为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
(三)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