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工程
依托“十一五”期间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及地震台站监测项目,在布局上形成以地形变观测项目为主,兼顾地电阻率、地下流体观测项目的市地震前兆台网。测项密度由1.5台项/千km2增加到2.0台项/千km2,使南京市区域达到每30公里左右具有一个观测项目,进一步增强南京市对辖区和周边地区的地震的前兆异常监测能力。完成溧水、六合和浦口地震台等钻孔应变项目;实施南京市地震监测台网安全防护工程;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监测台站加密及应急系统扩建工程项目》。
(五)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全面建设我市“三网一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目前,已完成全市范围内街道、乡镇一级约150人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的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整个网络体系范围扩至全市所有社区和自然村,人员达到现有速报员数量的10倍以上,每年分级开展定期培训、系统软硬件配置维护等工作。
(六)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为有效提高我市地震应急反应速度和紧急救援能力,确保应急工作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对应急指挥系统进行架构升级和功能完善,确保“十一五”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项目正常运行。
建立地震应急移动通讯系统,配置应急指挥通讯车,利用现代音、视频传输技术,在地震现场形成与多个行业、部门的联动网络,实现前后方一体化信息调度和指挥管理。
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地震灾害动态快速评估系统。研究江苏省及邻区地震衰减关系,给出适合南京地区的“模拟地震影响场”,一旦我市及邻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可结合地震烈度速报告成果,对地震造成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进行快速评估,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七)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市住建、规划、旅游园林、地震等部门密切配合,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我市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按照科学、规范、平灾结合、多灾种综合防御的要求,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计划地将我市现有广场、绿地、公园、空地等场地,改造建设为能够发挥应急避难作用的场所,每年建成一处市级大、中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八)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