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重点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企业研发总部、营销总部、采购总部等,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设备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法律、会计、审计、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提升产业能级和服务水平。
5.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安全、环保、能耗、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建立健全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实施淘汰,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基础和企业主体作用,坚决淘汰印染、电力、有色金属等领域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新上钢铁、水泥等项目。
(二)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1.推进圈层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一区一主业”,以产业为纽带,以集群为路径,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鼓励产业跨区域整合和配套协作,重点促进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市)县按照产业链分工实现集群发展。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圈层结对发展,完善市域内圈层合作机制,促进一、二、三圈层共建合作园区。鼓励三圈层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围绕带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高端项目,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圈层与一、二圈层的产业配套协作。
2.推动泛成都经济区发展。统筹天府新区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模式,围绕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推进产业成链集群发展。以成(都)-资(阳)、成(都)-眉(山)等合作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合作地区在资源、项目、产业方面的合作发展,支持符合其产业定位和资源利用特点的项目向合作园区梯度转移。发挥成都作为特大中心城市的产业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做强成都经济区。
3.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强化与周边地区、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全球的产业垂直分工和衔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利用沿海地区在资金、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提升我市工业企业竞争力。探索与欧盟、台湾等地区合作建设专业化园区,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高端产业分工。
(三)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完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政策,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实施“五个整合”(上下游、同行业、跨行业、跨区域和产学研整合),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和国内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探索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引导和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培育一批外向型、国际化企业。
2.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发展路子,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完善“创办、培育、成长”推进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长效机制,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