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6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0户,新增工业上市公司12户。2010年,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50亿元,是2005年的3.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4%,比2005年提高4.5个百分点。
5.工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201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分别达到1301.3亿元、965.4亿元,均比2005年增加2.3倍,“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总量分别为4779亿元、3452.7亿元;50亿元以上、10-50亿元和1-10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分别达到12个、116个和820个;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59户,整体退出采煤和烟花爆竹生产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8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26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33.3%。
6.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促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等六大领域的示范应用。201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2亿元,比2005年增加6.4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交易额达到1009.7亿元。
7.运行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持续提高,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753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为9.4%,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十一五”时期全市新增建设用地17.9万亩,成资、成眉、成阿、成雅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起步区规划面积超过4.5万亩,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率为100%。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市级财政累计投入技改资金3亿元、技术创新项目资金1.1亿元。企业融资环境明显改善,多层次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全国领先,“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为31931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931亿元。
8.灾后工业恢复重建全面完成。截至2010年底,全市灾后工业恢复重建累计完成投资110亿元,397个灾后工业重建项目竣工投产,产能超过灾前水平,重灾区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
表1(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发展还不够,目前,多数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条的中低端环节,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尤其与中西部同类城市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粗放发展的局面必须彻底转变,否则难以为继。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
(一)全球新兴产业步入加速发展阶段,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酝酿新的突破,为我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外资西进、内资西移”步伐提速,为我市充分发挥区位和要素成本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