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城市管理法制建设。
依法对城市进行管理,制定和完善土地、房产、建筑、市政、园林、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及实施细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发展规律要求的城市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使城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确保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建立综合执法与市民的信息交流平台,公开执法标准,及时公布处理结果,提高政府执法的透明度,使城市管理从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变,逐步形成 “依法管理、全面覆盖、综合执法、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城市管理执法新体系。
六、生态宜居,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按照人居空间环境舒适、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生产环境清洁高效的要求,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固沙能力,构建以东部长白山森林带、西部草原湿地防沙带为骨架,以中部平原、中东部半山区、西部平原等农业主产区为支撑点,以其他禁止开发区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我省东中西资源环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格局,按照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以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转变的原则,加强东部地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保护、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推进东中部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强化西部地区草原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治理;实施中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生态吉林”,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态环境。
(二)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以创建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目标,从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入手,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大力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促进城市绿化、美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加大城市供水能力建设,创建 “节水型”城市。重点实施中部饮水工程建设,强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治理保护,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改善城市能源结构,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生产企业,控制扬尘、汽车尾气与噪声污染。重点围绕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建筑外观、棚户区及危旧房、城市进出口和城乡结合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三)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全面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垃圾固废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村屯改造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建立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规模较大的村庄应进行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居住分散的村庄可进行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 (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运行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积极推进家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改进和完善畜禽粪便处理等措施。加强对农药、化肥和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优化用肥结构,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规模化生产,减少面源污染。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食用菌生产等技术,探索利用秸秆生产燃气、炭棒等综合利用途径,通过推广新能源,减少农村污染因素。加强村屯街路、围墙、院落统一整治,达到整齐美观,大力开展村屯绿化、美化、亮化,整体改变农村面貌。鼓励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到2015年,100个以上乡镇完成生态乡镇创建工作,300个村达到市州级生态村创建标准。
七、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转变农业传统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培育上规模、带动力强的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构建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支持各类农业主体实施 “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面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值、绿色安全农产品,积极培育集中连片的特色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生态节约型农业,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园艺农业和节水、节肥、节药等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突出自身资源特色与技术需求,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鼓励各类农业产业主体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