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发展。到2015年,全省GDP达到1.5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长吉GDP占全省比重达到5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60元以上,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92元,年均增长12%以上。
3.社会发展。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5%,各县(市)力争有一所重点高中。加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每个县 (市)建成一所职教中心,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力争每个县 (市)建成一所标准化医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各市(州)所在城市均有文体活动场馆。
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5年,供水普及率达到95%,集中供热率达到80%,燃气普及率达到90%,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
5.生态环境建设。到2015年,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县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处置率和城镇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二、科学谋划,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
按照 “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依托“两区四轴两带”的省域城镇体系框架,加快形成以长吉为核心、中部城市群为依托、哈大和珲乌大十字交通主轴为支撑的全省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一)率先实施长吉一体化。
围绕城乡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构筑 “两核、三带、四节点、十大功能区”的空间发展框架,全力推进长吉一体化。
1. “两核”。即长春主城区和吉林主城区。要充分发挥长吉两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 “三带”。即沿长吉北线的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九台市和吉林北部工业新区,以及中间的卡伦镇、龙嘉镇、土门岭镇、左家镇、桦皮厂镇和越北镇等重点城镇,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农业机械装备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以及总部经济、航空服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构建城市经济产业带;沿长吉南线英俊镇、劝农山镇、万昌镇、岔路河镇、一拉溪镇,以及搜登镇、大绥河镇等城镇,尤其是以岔路河中新食品区为主要载体,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健康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农业生态新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带;沿长吉南部净月经济开发区、奢岭镇、双阳区、山河镇、口前镇以及北大湖镇,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商贸、旅游产业,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
3. “四节点”。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生态禀赋,把九台、岔路河、双阳、永吉(口前)建设成功能互补、特色突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要节点城市。
4. “十大功能区”。依托现有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区位及产业比较优势,打造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净月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长春西新汽车产业开发区、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长春空港经济区、吉林北部工业新区、中新吉林食品区、北大湖冰雪旅游区、松花湖风景旅游区等十大功能区。
(二)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
鼓励各市 (州)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科学定位区域功能和作用,强化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实力,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巩固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要素配置、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产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向周边县(市)及乡镇延伸,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及乡镇为支点,融合互补、组团发展的城市群。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构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培育重要节点城市,积极支持哈大轴线和长吉图沿线重点县城的发展,鼓励扶持区位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尽快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能力的大中城市。2015年,3个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0~80万人,5个达到30~50万人;20~30万人的重要节点城市达到9个。
(三)全面促进县城的建设发展。
按照赋权、放开、搞活的思路,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巩固扩权强县成果,打造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选择区位条件好、人口与经济规模大、发展潜力强的县城,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大中城市,全省形成职能分类明确、产业分工清晰、规模梯度发展、东中西部联动的县城发展格局。围绕长吉核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卫星县城。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强化与沿线中心城市的产业关联度,打造一批沿哈大和长吉图轴线的支点县城。东部县城立足做精做美,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鲜明、旅游产业发达、生态和人文环境良好的县城;西部县城立足做优做特,培育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以资源转化为主,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县城。2015年,10~20万人以上县城达到20个。
(四)培育若干特色小城镇。
依托我省小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充分发掘人文、地理、历史等文化底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经济实力。“十二五”期间,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功能健全的要求,选择一批交通条件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功能为重点,建设具有吉林特色、国内知名的小城镇,以带动全省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提高城镇设施水平,重点抓好重点镇的供水、排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等向重点镇集中。鼓励和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创业,形成城镇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5万人以上小城镇达到1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