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开展艾滋病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的能力,为100%的住院病人和有需求的门诊病人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开展婚前艾滋病免费筛查的地区,自愿接受艾滋病抗体筛查和梅毒检测的比例达到70%以上。疫情较重的县(市、区)级疾控中心具备免疫细胞检查(CD4)和病毒载量检测能力,为当地感染者和病人及时提供相关服务。
6.全区艾滋病防治队伍得到加强,业务能力明显提高,落实防治专项经费,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机制。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扩大覆盖、提高质量。
三、防控措施
(一)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将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加大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的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手机等媒体,通过相关节目或开设专门栏目,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充分发挥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作用,鼓励和动员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参与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反对社会歧视的良好氛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岗前或岗位培训,支持员工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宣传活动。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团校等机构的培训内容。将防治知识和政策掌握情况、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公共场所、社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宣传教育。交通运输、铁道、卫生、质检、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继续在车站、机场、出入境口岸、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民航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立艾滋病综合防治内容的公益广告栏,放置宣传材料或播放宣传信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设置固定宣传设施,经常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基层文化建设内容,对辖区群众开展宣传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卫生等部门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支农、惠农活动相结合,在农牧区相关培训中增加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内容,突出加强对农牧民的宣传教育。要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特点,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开发通俗易懂和民族语言的宣传材料,发挥爱国宗教人士和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公众人物的作用,开展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