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通知


  2.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发展畜牧养殖、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商贸流通等措施,使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劳动技能、文化素质逐步强化,发展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3.安置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全省共改扩建学校5.58万平方米、卫生所1.83万平方米、村委会2.14万平方米。对安置区学校、村医疗室、培训信息服务中心、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了扶持,有效缓解了上学难、就医难等突出问题。

  4.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迁出区生态恢复3.51万亩,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区农村达到“村容整洁”的新农村目标。

  (二)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1.贫困人口总量依然庞大,搬迁任务艰巨。据初步摸底调查,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区域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尚有29万户、136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扶贫标准,我省贫困人口依然庞大,扶贫搬迁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2.致贫原因复杂多变,扶贫难度加大。我省农村贫困现象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环境型贫困由来已久,素质能力型贫困较为普遍,因灾贫困越来越突出,因病、因学贫困令人关注。贫困人口呈现常态性、突发性、交叉性、反复性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扶贫效果,加大了脱贫难度。

  3.搬迁群众收入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是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搬迁对象家庭困难、自身素质差、自我积累能力弱,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4.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我省贫困地区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完善。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农村人力资源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5.扶贫搬迁资金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由于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处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可用资源短缺的深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程度深,扶持成本高,资金需求量较大。加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补偿标准低,与实际所需费用差距大,群众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搬迁进度。

  (三)有利条件。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出台,为扶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政策机遇。《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加投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将连片特困区确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为我省开展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难得机遇。

  2.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中央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投资项目也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

  3.“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扶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作出了长远安排。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积极稳妥地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同时,国家支持“三农”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正效益不断凸显,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4.日趋完善的工作机制为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1〕100号)、《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11〕110号)和《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甘政办发〔2011〕110号)等指导性文件,为规范扶贫搬迁行为和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