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通知


  2.坚持规划先行,加强规划指导。在组织各市州和县编制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省情的全省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了以工代赈规划项目库。在年度实施上,形成了按规划选择项目、按规范审批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按效益考核项目的良性机制。

  3.切实加强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在《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甘政办发〔2006〕47号)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甘政办发〔2006〕47号),修订完善了《甘肃省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概(估)算编制办法》(甘水发〔2010〕63号)和《甘肃省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工程投资估算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甘交发〔2010〕46号)。项目审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均实现了科学管理、规范运行。

  4.注重部门配合,强化组织协调。以工代赈涉及面广,组织协调工作比较繁重。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发展改革、扶贫、财政、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积极加强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及政策措施的研究,形成了推进全省扶贫开发的工作合力。

  5.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群众参与。注重发挥以工代赈的群众参与性特色,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和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决策和工程建设,使贫困地区群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发展阶段为我省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党和政府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为以工代赈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颁布后,党中央召开了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的扶贫目标,赋予了扶贫开发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为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为贫困地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为以工代赈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形势下,中央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保证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这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局面”。

  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以工代赈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对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为我省以工代赈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4.多年的实践探索,为以工代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全省各地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实践中,按照国家的以工代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项目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监管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管理队伍,对提高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效益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率地实施以工代赈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问题比较突出,肩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秦巴山地的陇南,高寒阴湿地区的甘南、临夏,革命老区庆阳、平凉,中部干旱区及河西移民特困片区。至2010年底,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74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为3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85%。国家确定的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四省藏区等3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纳入我省的有58个县。按中央确定的新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数量将会更多,扶贫任务会更加艰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