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将德育工作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0.提高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为儿童提供科学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建立校外科学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机制。加强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网络建设,建立和巩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队伍。
1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继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培训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设一批教师学习与培训的资源中心,综合应用校本培训、远程教育、选送进修等形式,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12.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推进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组建以市级网络为核心、县区网为分支、校园网为节点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完小以上学校网络全覆盖。加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多渠道完善学校信息装备条件,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
13.加快推进教育改革。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努力解决学生择校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14.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住宿条件。
15.完善学校收费管理与监督机制。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三)儿童与福利
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进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2.保障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4.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和公平就业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提高孤儿家庭寄养率和收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儿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市和人口大县建立1所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综合服务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和1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等权利。
策略措施:
1.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投入,逐步实现儿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保障儿童基本医疗。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儿童保险内容,建立独立的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扩大儿童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提高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
3.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以政府拨款、社会和个人捐助等形式,设立儿童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加大对大病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医疗救助。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保障水平。探索对儿童实施营养干预和补助的方法,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
5.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提高孤儿福利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孤儿的最低养育标准制度,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就业、住房等多方面的需求。对孤儿参加城镇儿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予以政府补贴。建立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替代养护制度,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医疗、教育、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