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依托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合理设置和调整自考专业。继续尝试与行业合作,开展“双证书”教育。积极拓展自学考试服务功能,探索开展学习状态或学习结果的诊断性评价。
七、提升首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重点加强与友好城市和世界城市政府间的教育合作。鼓励开展教育区域和校际联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国外知名高中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跨国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展深入的科研合作。吸引世界知名学者、优秀教育管理专家到高校任职,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建立高校之间外教资源的共享机制。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引导和服务。加大教师、管理干部境外培训力度。适度扩大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规模,扩大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境外任教的规模。加强教材和网络教学课程开发及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高水平教育机构境外办学。
(二)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
实施“北京高校优秀学生留学奖励计划”,每年资助1500名市属高校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提高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研修的规模和质量。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校园多元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
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到2015年在京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12万人次,提高学历生和研究生比例。建设外国学生中华文化大课堂,提高外语授课学科专业比例,构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留学人员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来京留学的吸引力。
(四)开创良好的教育外事服务局面
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提高师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建立涉外教育协作沟通机制和留学生服务平台,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建立完善的教育国际交流管理和服务工作体系,加大对首都教育的宣传推介力度,优化首都教育国际化发展软环境,为驻京外籍人士子女和海外归国人才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优化工程。升级优化基础网络,实现北京教育信息网延伸至家庭。建成支持多种接入,服务各类应用,保障信息安全的立体型城市学习网络。完成信息终端设施的配备与普及。建成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成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建成分层次的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运维保障机制,确保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建立首都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培训、推广、测试、认证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应用实施。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效能评估试点。全面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提高师生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增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性与稳定性。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
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课程资源建设工程。整合现有教研网、课程网等资源,建立覆盖中小学全部课程的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库,全市优秀教材和特级教师优质课程资源超市,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全学科主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综合辅助性课程。完成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步课程资源建设和平台搭建,为教师的相互交流提供服务。建设网络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
(三)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实施教育政务管理与服务优化工程。优化政府门户网站,加大网上政务公开力度,提升信息服务的广度与效率。整合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办公,创新政务和校务管理模式。建成首都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与支撑平台,实现教育数据的有机整合、科学管理与动态监测,为教育决策及危机处理提供有效数据。
九、加快调整学校空间布局结构
(一)合理调整基础教育空间布局
结合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迁移聚集分布趋势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制定未来5年各区(县)幼儿园、中小学校空间布局规划,做好应对入学入园高峰预案。做好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中小学的规划、建设、接收、使用和管理。通过联办、合作办学以及举办分校等形式,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实施校园品质提升工程。
(二)加快调整职业教育空间布局
依据首都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职业教育空间布局规划,推动职业院校向产业集中区聚集。突破学校隶属关系和类别界限,通过资产置换、内部挖潜、合并调整等多种形式,组建若干支撑本市重点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亦庄职教园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三)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按照《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要求,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一心三区”首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推动中关村大学聚集核心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高度融合,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完成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及相关高校新校区建设。结合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建设,发挥东部高校聚集区学科专业优势,为发展高端商务、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加大空间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
建立健全北京市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市、区(县)两级政府职责,加强统筹规划和实施指导。出台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制订实施方案。加强区(县)结合部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中小学校专项规划建设,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完善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和使用机制。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学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不断创新党员、师生理论学习的形式与载体,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取得新成效。发挥高校优势,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与宣传,形成一批有价值、高水平的理论成果。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