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构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1.加强市县两级健身组织建设。市、县(市、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2.加强乡镇综合文体站、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乡镇综合文体站、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并完善体育服务功能,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动乡镇(街道)群众文体活动全面开展。
3.推进城乡基层健身站点网格化。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对城乡基层健身站点进行调查统计和统筹规划,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和市场运作等形式,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站点、健身俱乐部和健身辅导站等,逐步实现基层健身站点网格化;探索推行基层站点统一命名挂牌、统一配置健身辅导员制度,建设基层健身站点公共信息平台,对社会发布公共服务信息,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健身服务。
(三)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
1.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从2011年起定期举办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比赛项目,搭建起时间跨度大、面向全民、覆盖全社会的大众体育竞赛平台,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带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2.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精心组织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5月全省全民健身月活动,结合节假日和重要体育文化活动等策划组织大型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户外运动、健身休闲、健康长跑、健身大拜年、妇女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
3.开展特色品牌健身项目争创活动。把发展特色品牌健身项目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我市历史人文优势,加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创新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努力构建“市有品牌、县有特色、乡有传统”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
4.加快非奥运项目的普及提高。高度重视非奥运项目在发展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非奥项目社会化发展机制,积极规划建设非奥运项目活动基地,精心做好我市参加全国体育大会比赛项目的组织工作。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