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的通知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的通知
(泰政发〔2012〕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
  现将《泰安市“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泰安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泰安市“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攻坚时期。为加快培植壮大财源,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依据《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财政经济发展状况

  一、财源建设主要成效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支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5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4.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95.3亿元、1099.5亿元和756.9亿元,年均增长8.8%、13.9%和17.9%。随着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全市境内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96.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其中2010年完成198.8亿元,是2005年的2.85倍,年均增长23.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00.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其中2010年完成116.9亿元,是2005年的2.88倍,年均增长23.56%。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604.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5倍,其中2010年完成175.6亿元,是2005年的2.76倍,年均增长22.48%。
  图1-1 “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二)转调效果初步显现,收入结构稳步改善。全市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2.4:55.5:32.1,调整为2010年的9.5:53.6:36.9,第一、二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下降2.9、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超过GDP增速4.4个百分点;服务业上缴工商税收(含所得税,下同)46.9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30.88%,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工商税收增速13.49个百分点;占工商税收总额的33.66%,比2005年提高10.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稳中有升,2010年全市完成税收收入83.6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1.46%,比2005年提高2.49个百分点。
  (三)重点行业作用明显,税收贡献能力突出。从行业大类看,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是我市地方税收贡献前三位的行业,2010年分别实现地方工商税收16.5亿元、9.8亿元和8.1亿元,是2005年的2.52、1.73和7.47倍,年均增长20.3%、11.6%和49.52%;三大行业合计实现地方工商税收34.3亿元,占全市地方工商税收总额的57.73%。从工业子行业看,2010年煤炭、电气机械、电力等排名前8位的行业实现地方工商税收均在1亿元以上,合计实现20.3亿元,占全市工业地方工商税收总额的70.93%。
  图1-2 2010年煤炭等八行业地方工商税收情况

  (四)县级收入快速增长,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0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增收195.4亿元。其中,2010年完成90.7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25.52%,分别高于全市、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1.96、5.59个百分点;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7.6%,比2005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0年,县(市、区)财政收入均超过5亿元,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3个,比2005年增加2个。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街道)达到62个,比2005年增加19个。
  (五)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中,2010年全市总财力达186.7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87%。“十一五”时期,全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完成292.2亿元,其中2010年完成84.4亿元,是2005年2.94倍,年均增长24.1%。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源基础相对薄弱。受经济总量增速尤其是质量效益影响,我市财源基础依然相对薄弱。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小、占比低。我市经济总量主要指标在全省所处位次普遍偏低,占比大都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我市GDP居全省第9位,占全省GDP总额的5.21%。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居第9、8位,分别占全省总额的5.14%和5.25%。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看,201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居全省第13、8、7位,分别占全省总额的4.38%、5.12%和5.08%。二是骨干企业数量少、支撑弱。全市只有4家企业入围“2010年度全省纳税百强企业”,合计纳税54.8亿元,仅占全省纳税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3.41%。2010年,全市纳税百强企业纳税额占全市境内税收总额的27.57%,低于全省纳税百强企业占比3.18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支规模小、实力弱。从财政收入规模看,2006-2009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一直位居全省第9位,占比维持在4%左右;2010年上升为第8位,占全省总额的4.25%。从财政支出规模看,“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支出额占全省总额的4.25%,比“十五”时期下降0.1个百分点。四是财源建设支出相对有限。2010年,全市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支出总额的70%左右;用于经济发展的支出约占30%,其中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支出仅占2%左右。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人均财政收支(按总人口计算)差距更为明显,2010年我市人均财政收支分别为2129元、3196元,分居全省第10、12位,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41元和1131元。
  (二)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三次产业构成看,2010年我市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万元GDP提供地方税收407.4元,居全省第12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8.1元。从工业内部构成看,高耗能、资源性产业税收贡献所占比重高。2010年,全市十大高耗能行业上缴工商税收48.6亿元,分别占全市工商税收、工业税收总额的34.84%和57.58%,分别高于装备制造业22.92和37.88个百分点。采矿业上缴工商税收26.9亿元,分别占全市工商税收、工业税收总额的19.32%和31.93%,其中煤炭行业提供税收24.6亿元,占工商税收总额的17.64%。从服务业内部构成看,批发零售等传统、低端行业仍占主导地位。2010年,批发零售业上缴工商税收15.5亿元,占第三产业工商税收总额的33.06%;仅形成地方税收5.2亿元,占其全口径税收的33.78%,低于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占比18.11个百分点。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